毛泽东最后会见的欧洲客人

毛泽东最后会见的欧洲客人
文章图片

联邦德国第一任驻华大使罗尔夫·保尔斯,是在中德签署建交公报5個多月之后,于1973年4月16日从莫斯科乘火车抵达北京,因为当时航线极少,机票总是一票难求 。保尔斯大使19日向董必武代理国家主席递交国书 。
据当时德新社驻京采访人员巴格曼报道,保尔斯大使认为,他在中国最重要的经历也是他倍感荣幸的事,是1975年10月30日陪同首次访华的施密特总理会见毛泽东主席,鉴于当时中国的政治环境和毛主席的身体状况,这是非常难得的机会 。施密特是毛主席会见的第一位,也是最后一位德国总理,保尔斯自然是唯一见过毛主席的联邦德国驻华大使 。
施密特总理10月28日抵京时,因周恩来总理病重住院,由邓小平副总理主持欢迎仪式,并与施会谈 。第一次会谈持续一个半小时,主要是邓问施答,尽可能了解施对当时欧洲和世界形势的看法 。第二次会谈是在毛会见施之后,约两个小时,主要是邓讲中国对世界形势的分析,以及中国反霸防修、支持第三世界国家、争取世界和平的对外政策 。
毫无疑问,毛主席与施密特的会见,是施访华的重中之重 。当时国际形势的显著特点是,世界一分为三,作为第一世界的苏美两霸争夺激烈 。
中国所处的周边局势极为严峻,苏联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美国从韩国到印度对中国实行弧形包围,严密封锁 。但从总体格局和战略态势看,苏美争霸的重点无疑在欧洲,欧洲是它们的核心利益所在,华约和北约两大军事集团对峙,且仅一墙之隔,一场新的大战有一触即发之势 。
毛主席和施密特讨论的重点,无疑是当时紧迫的国际问题,譬如苏联是否会与美国在欧洲开战,欧洲应当如何自强等 。在此之前,即这一年的1月16日,毛主席会见了首次访华的德基社盟主席施特劳斯,双方对欧洲形势、苏美争霸、苏联政策走向等问题的看法,几乎完全一致,这无疑引起施密特的重视 。据施密特本人和中方有关人员的回忆,毛主席与施密特的谈话很深入,也有交锋 。
会见开始时,双方所有人员一起合影,照了一个“全家福”,而后多数德方人员都被请了出去,只有少数人在座 。毛主席有时说的话,翻译人员也听不懂,毛就把他说的话写到准备好的纸条上 。
毛主席和施密特一见面,都没有说任何客套话,毛一开口就说他“腿不听使唤了,说话也不利索了”,“德国人好,西德人好” 。
施开口即赞扬中国25年来在主席领导下取得巨大成就,并说陪同他来访的总理府国务秘书玛丽·施莱女士很喜欢主席的诗词 。毛谦虚地说,“成就太小,我也不会写诗,但我懂得打仗,怎样打胜仗”,气氛越来越轻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