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读后感1000字( 四 )


郭沫若先生的《历史人物》一书,我本人最喜欢的一篇是《论曹植》 。或许是因为对那段历史略有了解,再加上诸多电视剧演绎出的曹氏三父子,这篇《论曹植》读来颇有启发 。郭沫若先生在文中提到曹植因《七步诗》维系了千载同情,曹丕膺受了千载的厌弃,似有为曹丕鸣不平之意 。
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究竟哪一位文学造诣更胜一筹的确是见仁见智,郭沫若先生在《历史人物》一书中述及的各位先贤也难免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主观认知 。然而,不可否认它是我们认识历史人物、了解历史人物不可多得的珍贵文字资料 。
【《历史人物》读后感1000字】-END-
《历史人物》读后感(四):千秋功过,留与后人说
蒋勋先生评价《红楼梦》是最像镜子的小说,因为书中只是在转述那些人物的爱恨情仇、悲欢离合,不添加作家的喜好或憎恶,这是极难能可贵的一点 。私以为,写传记或者评价历史人物也应尽量如此,但是真正做到又谈何容易?每个人在评说历史人物的时候,看到的都是自己的视角,融入的也都是自己的想法,毋宁说,这些作品,成为了照出作者本身立场的镜子 。《历史人物》就是这样一部作品 。
郭沫若先生写作的《历史人物》,初版于1947年,后经历次修改删减,本书选取的是七十年前的最初版本,恢复了最初的风貌,还原了《王阳明》一篇,删掉了后来增益的《屈原研究》一篇,再增补一篇《再谈郁达夫》,让人可以感受到时代的气息 。
读《历史人物》可见出作者的大才,笔力雄浑,很有气魄,对于史料的研究非常细致也信手拈来,《甲申三百年祭》确是名篇,《夏完淳》也很好看,纯粹考据夏完淳身边的人,却衬托出少年英雄的风采与气势 。《论郁达夫》与《再谈郁达夫》两篇也情感真挚 。
可是对于曹植的评价则有失偏颇,对于一位诗人苛责他的风流韵事与为人处事、政治手腕,未免有失偏颇,而对于其文学作品的价值与分析又有些稀少,作者对于洛神赋的研究结论是“但子建对这位比自己大十岁的嫂子曾经发生过爱慕的情绪,大约是无可否认的事实吧 。不然,何以会无中生有地传出这样的佳话?甄后何以又遭谗而死,而丕与植兄弟之间竟始终是那样隔阂?”这种联想未免太不切实际 。《洛神赋》更多可能性应理解为古代常见的以美人暗喻君臣不得志的痛苦之意 。须知人无完人,评价这位李白之前中国历史最有才气的学者,一位恃才傲物的诗人 。我们不应用为人的常规标准去约束他,而是应该更客观与全面地去评判其人其事 。郭沫若先生这样想当然的判断,用联想去考据历史,未免有文人相轻的嫌疑 。而王安石这位千年以来争议颇多的人物,写得未免太简单了一些 。仅注重了其有利于民的一面,事实上王安石做为历史人物的复杂程度,应该拥有更多的角度 。王安石在梁启超或者林语堂的笔下,简直是截然相反的两个人,这也应归因于大多用自己的视角去看待历史人物的原因,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似应依据于更多的事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