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语的印记

母语的印记
文章图片

我是个很不讲原则的妈妈 , 一般来说 , 儿子的每一个心愿 , 我都把它看成是上级派下来的任务 , 会不折不扣地去完成 。只有很少的时候 , 我会跟他说“不” 。
偶尔有一天 , 果同学告诉我他的观察结果 。他说:“凡是我用中文跟你商量事情 , 你总是同意的 。如果用德文跟你商量事情 , 你就比较斤斤计较 , 还要问来问去 。所以 , 一般重大的事情 , 我都用中文跟你商量 。”
我仔细一想 , 确实这样 。再仔细一想 , 立刻悟到了其中的道理 。因为果同学说起中文来 , 总是有点奶声奶气 , 让我马上记起他小时候的样子 , 心里就软乎乎的 , 他还没张口 , 我就先点起头来 。而他说德语的时候语气很成熟 , 让我听起来有点公事公办的意思 。这么一来 , 头就会点得勉强一点 , 还会多问他几个为什么 。
一个高高大大的中国孩子 , 如果讲起中文来奶声奶气 , 当妈妈的听了虽然比较舒服 , 但旁人听了 , 会觉得可笑 。我猜这是中文词汇量的问题 , 比如说 , 果同学很长时间都把一本厚书说成一本胖书 , 因为厚和胖在德文里是一个词汇 。比如说 , 把煮好的鸡蛋用冷水激一下 , 他会说 , 把鸡蛋吓一下 , 因为激和吓在德文里也是同一个词汇 。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 我们先后两次把果同学送回中国去学中文 , 时间一个月到半年不等 。学习后 , 他的词汇量果然丰富了很多 , 还会说几个成语 。但是 , 只要他一开口说中文 , 仍然会让我联想起他小时候的样子 。这让我很困惑 。
【母语的印记】有天晚上看电视 , 看到一个有关娜塔莎·金斯基的访谈 。金斯基是个德国人 , 后来去了好莱坞发展 。她主演的《苔丝》和《德克萨斯州的巴黎》让她红遍了全球 。算起来她也是个奔五的女人了 , 可是她说话的语气、神态和动作 , 都像一个十三四岁的德国女孩子 , 好像没长大 , 或者根本就是在装嫩 , 给人一种很奇特的感觉 。我记起曾经看过金斯基用英文做的访谈 , 好像并没有留下这样的印象 。
我突然觉得自己正在揭开一个谜底 。我赶紧上网去查金斯基的资料 , 原来 , 金斯基是在14岁的时候跟着父亲从德国移民到美国的 。也就是说 , 她的德语水准从此就停留在了14歲 , 她说德语时的神态、语气和动作 , 也都永久地停留在了14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