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陷阱”

今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将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印度裔美国学者阿比吉特·班纳吉、法国出生的埃斯特·迪弗洛、美国学者迈克尔·克雷默三人,以表彰他们“在减轻全球贫困方面所提出的实验性方案” 。
这三位学者获奖,颇令人感到意外,是最近几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争议最大的一次 。
今年全球宏观经济走势令人感到担忧,货币政策、资产泡沫、贸易摩擦及全球化退潮,正左右国际经济走势,“灰犀牛”蠢蠢欲动,“黑天鹅”随时起飞 。所以,不少人预测,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应该聚焦于增长理论、货币理论、贸易理论及全球化失衡 。
去年,这一奖项颁给了增长理论领域的保罗·罗默,今年获奖的这三位经济学家研究领域亦属发展经济学,只是他们聚焦于发展中国家的脱贫研究 。
这次诺贝尔经济学奖,将人们的关注点导向贫困、穷人以及最缺乏话语权的一群人 。
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发展经济学领域的冈纳·缪尔达尔(《亚洲的戏剧:南亚国家贫困问题研究》) 。1979年,同属于该领域的阿瑟·刘易斯凭借“二元经济”获得该奖 。另,“穷人的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获得199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
今年诺奖再颁发给发展经济学领域学者,似乎又一次提醒世人:贫困依然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挑战 。
贫困问题归根结底是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问题 。今年,全球经济衰退预期大增,全球化秩序受到冲击,当经济增长乏力,失业增加,收入下降,我们最该关注的依然是贫困问题 。
这次诺奖的另外一个争议,便是这三位学者的资历以及随机控制实验(RCT) 。
瑞典皇家科学院着重强调的是,这三位学者将实验研究方法应用到了贫困问题的研究上 。
但是,有外国学者对此犀利地评论:“如果你想颁奖给实验经济学,当然要先考虑List;如果要是给应用微观经济学,那你挑的也只能是Card、Krueger、Blundell、Angrist等人 。如果奖励的是实验方法在发展中的运用,那就只能是非Townsend莫属……这次诺奖糟透了 。”
一些中国学者则评论,随机控制实验过于微观及随机性,缺乏普遍应用的价值,更无法在宏观经济政策、后发国家追赶领域产生价值;中国在扶贫方面的工作方法更值得借鉴 。
有人调侃,这次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出了和平奖的味道 。
这些评论不无道理 。但是,所谓各司其职,庙堂之上的经济学家制定或影响公共政策,解决贫困问题,亦可拿奖 。
“江湖之中”的经济学家,也可以通过自己的研究及方法获得扶贫成效 。Duflo、Banerjee、Kremer这三位在该领域确实是顶级学者,只是他们的工作像大多数穷人一样缺乏光环与广播 。
这次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颁发,似乎告诉我们,世界需要有温度的经济学(与经济学的“忧郁”、理性不矛盾),以及有温度的经济学家(非指点江山的经济学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