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陷阱”( 二 )
贫困是一项具体而微的研究,扶贫更是一项默默无闻的工作 。
贝克尔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者认为,“给穷人创建自由市场”是解决贫困的良药 。确实,自由市场帮助人类摆脱了刀耕火种的生活,是近代世界脱贫的关键 。新自由主义者认为,面包从北美送到非洲,政府或援助机构需要花费的成本,要远远高于自由市场的交易费用 。
但是,他们忽略了一点,在广大的非洲、印度及中亚地区缺乏启动市场的条件 。班纳吉等人通过调查亦得出如此结论 。
经济学家信奉的价格机制在这些地方便容易失灵 。很多跨国公司在非洲、中亚开设工厂,他们试图提高计件工资以激励当地工人,但是工人们并不买账 。计件工资提高后,他们甚至选择减少劳动时间及产量,以获得之前一样的低收入 。
低收入导致低储蓄,进而导致低资本形成和低生产率,最后又进入低产出、低收入 。如此,这个地区便陷入周而复始、恶性循环、市场低迷的“贫困恶性循环” 。
有人则否定市场的做法,呼吁“人权至上”,给予更多的外国援助 。
事实上,每年全球各国及国际组织都有高达数万亿美金的援助金及物资,专门来改善贫困人口的生存环境,但依然有10亿贫困人口生活在每天0.99美元的贫困线以下——他们深陷贫穷的泥沼[1] 。
归根结底,全球贫困问题的复杂性,远远超出经济学家高度统一的研究、国际组织整齐划一的救援方式以及公众的刻板认知 。
班纳吉、迪弗洛、克雷默难能可贵之处是,他们用了10多年的时间,深入五大洲18个贫困人口最为集中的国家与地区,如亚洲的印尼、印度,非洲的肯尼亚、摩洛哥,观察、体验穷人的日常生活,通过随机控制实验的方法研究贫困的本质,从而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
他们的一些实验,有些人看起来似乎多此一举 。比如,在肯尼亚,克雷默做了个这样的实验:
他发现当地很多小学生因感染一种病而经常性无法正常学习,于是他选择部分学生进行实验干预 。从1998年到2001年他三次来到当地给实验学生发放驱虫药 。实验发现,服用驱虫药使学生感染率下降,降低了辍学率 。
我们不是说,发个驱虫药就能诺贝尔奖,而是类似这种无数个简单实验确确实实地降低了贫困率 。
近些年,班纳吉和迪弗洛夫妇二人将他们细致入微的研究出版成书——《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困》 。
在这本书中,班纳吉和迪弗洛在非洲和亚洲一些国家,将随机控制实验应用于穷人的生活方式、教育、卫生、健康、创业、援助、政府政策及非政府组织等多个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效 。
他们的努力让更多人看到贫困问题的复杂性以及艰巨性,改变了很多人对贫困的传统认知 。
- 聪明却孤单的孩子:利用“执行功能训练”提升孩子的社交能力读后
- 如果人生只剩三个月
- 待老
- 王长杰医生提醒治疗子宫腺肌症要纠正“宁可用激素,也不喝这个中
- 子宫腺肌症病人为何会有“不到长城非好汉,不试中药心不死”这想
- 无法选择的“人生剧本”
- “大无畏者”恶作剧
- 不同凡响的“御者”
- 赚“以后的钱”
- 也说“啃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