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丹感受经济学上的幸福与财富( 二 )


直到那时我才理解,为什么“家”这个字下面是个“豕” 。就是说,在“宀”下面,最下面那一层住的的确是动物 。有意思的是,我们走进普通的不丹人家,他们不会特别抗拒,也没有特别的兴奋,他们觉得很正常,好像大家本来就应该认识一样 。他们请我们喝完茶之后我们就走了,平平淡淡的,没有很激动地来,也没有很激动地走 。
在不丹,有很多从各地来朝圣的人,也有很多人在路上磕五体投地的长头 。我们大家都在拍照、拍视频 。我们问他们的财产有多少,很多人家里的钱其实很少,如果折合成美元的话,可能就是一两百美元,全家的物质财产也就这样一个数量级 。
我们总觉得一个国家的幸福、一个人的幸福应该和经济生活结合在一起,因为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还是要让人更幸福 。古典经济学要解决人的幸福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公共福利和私人福利之间的关系,如何增进人类的总体幸福和福利 。美国的《Fortune》杂志,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人把它翻译成“幸福”杂志,现在则把它翻译成“财富”杂志 。英文“fortune”有幸运、幸福的意思,同时跟发财也有一定的关系—发了财当然会很幸运 。所以它既有“财富”的含义,也有“幸福”的含义 。
在西方人看来,财富是跟幸福连在一起的,但到底哪个是主体、哪个是附属,就很值得玩味了 。有人认为财富是主体,有了钱就有幸福;也有人认为,幸福是主体,财富是一种佐料 。这表面上很浅显,但是经济学一直在纠缠这个问题 。
2002年,丹尼尔·卡尼曼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他所属的流派叫行为经济学派 。卡尼曼跟以前的经济学家最大的不同,在于他关心体验、关心幸福、关心人们做经济决策时的非理性因素和情感因素,而且把經济学作为一种探讨幸福的学问,而不是仅仅探讨财富、探讨增长的学问 。
事实上,很多人都忽略了一点,就是所有财富的增长都是为了让人民更幸福,但是现在我们花了太多的时间去讨论国内生产总值、讨论经济增长,而忽略了增长的目的 。
卡尼曼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幸福,并做了一个“快乐水车”的隐喻 。农村里的水车上有一个个小桶,水车不停转动的时候就把水带起来,但一停下来一点儿水都没了 。南方人把钱比作水,钱要不停地转,如果停下来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但是假如有一小桶水,它并没有转动,而是放在旁边的,它会一直在那儿 。现代人的幸福感就要不停地转动,才可能有这种财富的感觉,一旦停下来就没有了 。
不管是哲学、经济学、伦理学还是宗教,都要解决幸福的问题,因为这是人的终极关怀 。我们追逐金钱、地位等,最终的目的是什么呢?这个问题是不能回避的,而且它在现代社会当中已经变得非常普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