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丹感受经济学上的幸福与财富( 三 )


经济越发达,个人的幸福感反而越低 。有经济学家计算过,到6000美元、8000美元,甚至10000美元这些指标后,人的幸福感会随着每增加1000美元而发生边际效用递减 。到了一定的程度,幸福感不仅会递减,甚至是倒过来的,反而让人更加痛苦 。现在的经济最终变成一种竞争性的经济,就是人与人之间出现的贫困感,人人都觉得没有钱 。
【在不丹感受经济学上的幸福与财富】一位经济学家讲过,如果用金钱来衡量幸福,这种方式通俗易懂,也容易操作,但是它的麻烦就在于总是有人更有钱,所以任何人都会感觉自己是一个穷人 。这里引入了一个概念,叫相对贫困感和绝对贫困感 。饥寒交迫,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这叫绝对贫困感 。现代人的贫困感不是绝对贫困感,有这种绝对贫困感的人越来越少了 。
举一个典型的例子:有一次我和一帮朋友吃饭,剩下了一些饭菜,有的都没动过一筷子 。我们把饭菜打包拿给一些流浪者,他们居然看不上,说还是给他们现金比较好 。
人之所以觉得贫困,不是因为他没有吃的,而是因为他不如别人 。查尔斯·汉迪曾经说过,现代人的贫困来自邻居的眼光 。这就叫相对贫困感,当人们觉得穷的时候,不是因为本身穷,而主要是来自他的邻居 。
我以前总是很怀疑,那些建在高尔夫球场旁边的四五层高的洋房到底能不能卖得出去,那里房子比别的地方贵,住在里边的人花了很多钱,体会到的仍然是相对贫困感 。事实证明,这种房子通常不是很好卖 。
这种相对贫困感,使得财富最后给人的感觉不是富有,不是幸福,而只是贫困,让人总觉得欠缺什么 。比如油价涨了,出租汽车司机指着某国营能源公司说:本来我一个月能挣2500元的,这帮人一搞之后,我现在只能挣2000元 。出租车司机经常说,早晨一起来,就欠国家四百多块钱 。这实际上反映了现代人的生存状况,人一生下来,或者开始工作,干什么都是在欠钱,供房、供车,一辈子有好多账,总是在还账,而不是获得和增加 。
现代人的贫困感变得单一化、单向度,就是幸福与否主要是看欠钱还是不欠钱,不欠钱就相对感觉轻松 。但是实际上等房贷还清了,车贷也还清了,哪天一串门,跟邻居一比较,人家开的奔驰跑车,你开的是现代跑车,就会感到很贫困,于是幸福指数就会直线下降 。
大概10年前,我采访过中国几位最著名的广告人和几个最大广告公司的老板,问过他们这样一个问题:作为一个广告人,为人们创造了那么多欲望,让那么多人感觉自己对生活不满足,需要把一个很好用的手机扔掉,再去买一部新的,是否在内心感到愧疚?
广告的本质,就是用所谓时尚化的销售方式制造相对贫困感 。广告背后的逻辑是,生活可以很美好,但是现在还不属于你,要花钱才能买得到,而且买到之后再告诉你还有更美好的东西,你又成了不幸者 。《围城》里讲了一个例子,说西方人为了让驴子拉车的时候不停地往前走,就在驴子前头挂一根胡萝卜,驴要去吃胡萝卜,所以就走得很卖力,但实际上它走的时候胡萝卜也在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