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生,做一个刚刚好的人

余生,做一个刚刚好的人
文章图片

曾看到过这样一句话,觉得颇有道理:
“人生最常见的遗憾有两种:一是力所不及,一是用力过猛 。好比烹饪,盐放少了乏味,放多了则难以下咽 。说话、办事是一门艺术,讲究的是恰到好处 。”
恰到好处,就是刚刚好 。
做一个刚刚好的人,说话不说尽、做事不做绝、为人不为过 。
余生,愿你用七八分的气力,去过刚刚好的人生 。
刚刚好,就是话不说尽
话不说尽,是一种成熟 。
摩洛哥有句俗语:“言语给人的伤害往往胜于刀伤 。”
诚然如此,正所谓“言语伤人,胜于刀枪;刀伤易愈,舌伤难愈” 。有些话仿佛一柄利刃,出口即伤人 。所以,说话不说尽,是一种不言自明的成熟 。
朱子家训有言:“处事需留余地,责善切戒尽言” 。
这句话告诉我们: 为人处事要宽以待人,给人留下退一步的空间;即使是善意的劝解,也不要把话说尽说满 。
的确如此,说话不说尽、言语留余地,方可两相成全,共同收获 。
曾在书中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吹掉 。
北风首先刮起了一股凛冽刺骨的寒风,想把行人的大衣吹掉,结果行人反而把大衣裹得更紧 。
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感到很暖和,于是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 。
最后南风获得了胜利 。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温暖胜于严寒,凌厉的威逼不及温暖的退让 。做人做事也应如——说话留余地,手中有余香 。
不把话说尽,是一种成熟 。
正所谓:“人情留一线,日后好见面”,把话说得太满就像杯子里倒满了水,水满则溢;把话说得太绝就像一条道走到了尽头,路尽则亡 。
说话时不咄咄逼人、留人一分余地,不仅给了对方一个下台的台阶,也留给了自己一个从容转身的舞台 。
事不可做尽,言不可道尽 。
画中留一分余地就会神韵饱满,话中留一分余地就会余味无穷 。
余生,愿你做一个刚刚好的人,说话时,话不说尽,留人一条退路 。
刚刚好,就是事不做绝
事不做绝,是一种智慧 。
我们都听过“六尺巷”的故事:
清朝康熙年间大学士张英,面对家里关于三尺宅基纠纷来信,坦然挥笔回信附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有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
家人接到回信后,让出三尺宅基地 。邻居得知,也相让三尺 。结果成了“六尺巷” 。
让他三尺的胸襟,让这个故事传颂至今;予人余地的智慧,让“六尺巷”传为佳话 。
《格言联璧》有言:“事不可做尽,言不可道尽,势不可倚尽,福不可享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