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优秀的人,都过着朴素的生活( 三 )


但着作等身的她,在生活中,依旧是一个极其低调,朴实且深居简出的人 。
钱钟书在世时,他们三人,加上女儿钱媛,经常在家里,一人占据一处,然后各自静坐,看书,写作 。
他们极少社交,也不愿别人上门来访 。
而身边熟识他们的朋友,如非必要,也都不忍心去打扰他们专心于学问,甚至害怕耽误他们读书的时间 。
曾在中国科学院工作的潘兆平先生,曾与杨绛和钱钟书,是挚交,他们几乎是无话不谈的朋友 。
当采访人员向他了解钱先生去世之后,杨先生的生活是如何过的?
他说到:“杨先生的晚年还是以伏案工作为主,但她很注重养生和锻炼 。她在家里的空地来回走,每天坚持走几千步路 。
其实她家里很狭窄,我建议她下楼走走,接接地气 。后来杨先生说她听我的话,去楼下散步,
走几步路就碰到一个老邻居,再走几步又能碰到老友,每个人都要聊上半天 。她说,这哪是散步啊,这是下楼开新闻发布会啊 。
杨先生睡眠不好,早上起得很晚,我去找她都尽量晚点去 。有时她叫我一起吃饭,
桌上的菜琳琅满目,二三两重的清蒸鱼段,一碗有肉片的炒素菜,一个蒸蛋羹,还有一些开胃的凉菜,但是分量都非常小 。”
杨绛可以说是真正一位,活到老学到老的大家,即便在痛失丈夫和女儿后,她一个人孤苦伶仃地活着,
也依旧不愿见任何采访人员,不愿做任何采访,而是一个人在家里,笔耕不辍,读书写作,几乎没有一天停止过 。
甚至在92岁高龄时,坚持每日回忆和记录,他们家庭63年来的点点滴滴,最终写成了着名的散文集《我们仨》 。
她既没有活在过去的成就中,也不被虚名浮利所诱惑,因为她深知,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 。
所以她从年轻至老,依旧保持着一颗不变的初心,过素淡的生活,追求精神上的丰富,同时清楚地知道,自己应该过怎样的一生 。
她既不需要外在的鲜花和掌声,甚至也不需要功名永存,即便在重病进入医院时,也依旧保持着坦然的心态,
不需要任何人探望,也无需任何人为她痛哭惋惜,她临终前,也未留下任何财产,而是把毕生所学和所得,都留给了下一代人 。
她静悄悄地来,最终又静悄悄地走,她清楚生命的本质,也不畏惧死亡 。
最终在摒除一切喧嚣和浮华后,在素淡的日常中,找到了自己,回归了自己,最终忘记了自己 。
04
其实一个人的朴素,并非体现在,外在的清心寡欲上,更重要的是,他的内心,保持了一种豁达,开阔和清明 。
当然,还有许多人误以为,有了朴素的生活,就一定代表这个人有了高尚的精神 。
其实一个真正优秀的人,反而是因为,内心首先有了更高的追求,理想和抱负,才会由内而外地变得纯粹,简单和素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