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送东阳马生序》教案怎么写?( 五 )


三、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字词的读意、意义及句读,把不理解的地方标示清楚,以便在讲课时引起重视 。
四、重点讲解:
(一)分析第一段,重点完成第一个学习目标,即如何处理“业”和“德”之间的关系 。先让学生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组织安排材料的?
时间顺序 。有明显的语言标示:“余幼时即嗜学”中的“幼时”,“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中的“加冠”等,这是快速阅读把握课文的方法 。注意“嗜”应解释为“非常喜欢”“酷爱”,“既”解释为“……以后” 。
2.哪一句话可以概括第一段的内容?
最后一句:“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盖”,副词,用在句首,表示对上文的总结,可译为“大概” 。
3.第一段是从几个方面来描述作者求学时的“勤且艰”的? 从四个方面来描述的 。因而第一段可以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写幼时求学的情形,第二层写成年后求师的情形,第三层写从师求教的道路之苦,第四层写自己求学时衣食的粗劣和生活的简朴,第五层总括全段 。(文言文因涉及意义的理解,分层肯定存在困难,可提示学生从第二段入手判断第一段的四个方面,学生如果总结出两个方面“幼时”和“加冠”也可以,无非把“加冠”又分为三个层次,从三个方面进一步描述 。教师要灵活掌握 。)
下面重点分析这四个层次,采取学生阅读,教师启发,学生一
起讨论的方法 。
第一层:“余幼时即嗜学”开头一句就表现出了作者的好学精神,“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又表现出作者家境的贫寒,这样“好学”与“家贫”构成了鲜明的矛盾,作者只有借书抄录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这一句中的“是”如何解释?(“此”)具体指文中的那些内容?(“计日以还”“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从而说明作者很讲信用,正是靠着这种优秀品德,作者才得以博览群书 。俗话说:“好借好还,再借不难 。”正是讲的这一道理 。我们可以把这一层概括为:“借书抄录” 。
第二层:“既加冠”照映开头的“余幼时即嗜学” 。这一层是写作者如何从师求教的 。请学生找出哪一句是表现老师的?(“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如何解释“稍降辞色”?(参考注释,也可解释为“一板正经,一脸严肃”的样子 。)然后联系学生自己:你们老师上课时是不是这个样子?如果你碰到这样的老师怕不怕?有问题还问不问?最后让学生找出作者当时是如何做的:“立待左右”“俯身倾耳”“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 。从而可以看出作者求学态度的真诚,谦虚,对待老师的恭敬、谨慎 。因而使学生明白要想学到知识,必须具备谦虚好学的优秀品质 。那种不敢请教或不愿请教的态度是万万要不得的 。(齐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