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送东阳马生序》教案怎么写?( 六 )


第三层:接着作者又写了求学道路的艰难 。作者选取了一个特定情景加以描写:穷冬、烈风、大雪,分别从季节、环境、气候的特点上着眼 。“足肤皲裂而不知”,“四支僵劲不能动”,又反衬了天气的严寒和行路的凄苦 。虽然只选取了冬季求学的艰难,我们可以想见作者酷暑时读书的身影,更不用说春季和秋季了 。这从而表现了要想学到知识,没有吃苦的精神,没有坚强的意志、毅力也是不行的这一道理(学生齐读本层,然后联系自己的学习环境) 。
第四层:本层运用了对比手法描写“同舍生”的富贵和自己的贫寒 。先让学生阅读运用对比描写的句子,然后重点思考:“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作者为何不羡慕他们?因为“中有足乐者”,作者已经把读书当成了乐趣,把学业有成当成自己追求的目标,不同他们比吃、比
穿 。这同今天的某些学生吃好的、穿名牌是多么的不同 。从而表明没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也会一事无成 。
小结:作者年幼时家贫,买不起书,但能遍览群书,靠的就是讲信用的优秀品德;在老师严厉的态度下毫不退缩,能够有所得,靠的就是“色愈恭,礼愈至”的虔诚和恭敬;能够饱受长途跋涉,冻馁之苦,离开吃苦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也是不行的;身处富贵子弟之中而毫不羡慕,正是因为远大的理想、抱负这一精神支柱在支撑着他 。正是因为这些优秀的品德,才使他学业有成,最终成为大文学家,官至翰林学士 。由此可见,优秀的思想品德促进学业的长进,而反过来,学业长进的过程,又是加强道德修养,提高自身素质的过程,这就是“业”和“德”之间的辩证关系 。至此完成了第一个学习目标 。
(二)分析第二段,在学习第一段的基础上,学生基本上自己就能理解第二段的意思,学生阅读后,老师提出几个问题供学生思考、讨论 。
1.本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太学生学习条件优越的?
明确:四个方面:生活条件、住宿条件、教师和书籍等方面 。
2.第二段同第一段是什么关系?
明确:第二段同第一段构成鲜明的对比,从而表现作者求学的艰难、学习条件的恶劣和太学生优越的学习环境,紧扣本文的主题,说明太学生更应该好好学习,立志做到“业精德成” 。
3.哪一句话揭示出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的目的?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最后一句“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揭示了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的目的 。本句运用了反问语气,加强了气势,作者在极端困难的情况都能做到学业有成,太学生更没有理由做不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