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最大的“书”》说课稿怎么写?( 四 )
(二)转换句式,探究“书”的内容 。
在这一步骤中,我首先让学生自主读文并思考:最大的“书”里有什么内容?然后再和伙伴一起合作在书上找一找“书”上都有些什么?并用符号在书上作上标记,再读一读,和伙伴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一问伙伴,最后在班上交流,教师据学生回答指导探究“书”的内容 。
关于“书”上的字,课文中有这样的语言:“有 。你来看,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痕;这是波浪的足迹,叫波痕;还有这些闪光的、透明的,是矿物 。它们都是字呀!” 我请学生读这句话,找到一组近义词:“足迹、脚印”,体会文本用词的不重复和汉语的丰富性 。“雨痕”、“波痕”是非常抽象的词语,和学生的生活又有着较为遥远的距离,我就出示形象直观的图片,将这些抽象的
词语赋予形象的内容 。同时,我还利用逼真、形象的插图,引导学生说说这是怎样的波痕和雨痕,进行语言的补充练习 。
关于“书”上的画,课文中有这样的句子:“有 。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文中是运用“有??有??还有??”的句式来介绍“书”上的画的,我引导学生在不改变意思的基础上运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 。如:树叶、贝壳、小鱼都是“书”上的画;“书”上的画有树叶、贝壳和小鱼??再结合文后资料袋里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关于化石的有关知识
不同的语言表达,却传递着相同的信息,学生进行了语言的转换,同时也真切地感受到了我们中国的语言文字是如此的富有变化,充满神奇,在学生幼小的心灵深处播撒了一颗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种子 。
(三)体悟词语,探究“书”的成因 。
关于“书”的成因,课文是这样写的:它告诉我们,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是一片长满树木的陆地 。后来,陆地沉下去了,这里就变成了大海 。又过了很多很多万年,海底慢慢上升,这里又变成了高山,就是我们脚下的这座山 。这段文字较为浅显,却蕴涵着一个关于地壳运动的抽象的变化过程 。我先让学生找出这段文字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在很久很久以前、后来、又过了很多很多万年、慢慢 。在初步感受了形成时间的漫长后,我向学生播放课件,演示动态的变化过程:一大片长满树木的陆地,郁郁葱葱 。有一天,陆地往下沉,往下沉,地下的水漫上来,淹没了陆地,席卷了一切,这里便变成了一片汪洋大海 。慢慢地,海底上升了,上升了,海水渐渐地退去,这里又变成了高山 。这样一演示,学生肯定从直观上明白了这里曾经发生的一切,然后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变化的巨大和缓慢 。
四、拓展,体悟一种情感 。
- 神兽|中国十大传统神兽,中国神兽有哪些
- 《唐宪宗传》经典读后感有感
- 批评的剖析读后感1000字
- 生物的真相读后感1000字
- 流动的盛宴读后感锦集
- 《西游记》的读后感大全
- 《安妮日记》读后感锦集
-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摘抄
- 《董卿:做一个有才情的女子》读后感100字
- 《浮生六记》:和相处舒服的人在一起,才是最好的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