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教案《诗》怎么写?( 四 )


二、解题
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 。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 。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 。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 。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
(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
(2)补充《饮酒》的注释 。
①喧:吵闹的声音 。
②君:指陶渊明 。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
④辨:说明 。
⑤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
(3)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两遍 。
(4)打出课件,同时让学生诵读课文多遍 。
(5)指导背诵 。
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 。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 。
“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 。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 。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较容易地背出 。
2.课文研讨 。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 。“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 。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 。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 。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