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论文参考文献怎么写?( 四 )


而刻苦钻研文化知识的契机 。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多给学生以表现的机会,并及时点拨和启发 。2、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实验课堂教学中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通过实验设计、操作、观察和结论分析,可以训练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充分利用相关的实验素材,变化无穷的实验现象,在教学的时候使用情感教学,使学生的好奇心得以满足,从而调动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也对生物科目产生浓厚兴趣 。生物的实验活动中有着很大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是培育学生积极的心理素质的一种有效方法 。在进行任何一个实验的时候,都应该有意识的把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心理承受能力的训练融入到里面去,同时将实验活动有效的串联起来 。比如,在进行《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的实验时,鼓励胆小的同学尤其是女同学参加到活动中来,锻炼其动手能力 , 让平时较为内向和自信心不足的同学多多表现,积极鼓励他们,使其逐渐建立自信心;例如在显微镜下面来观察写有“上”字的玻片,由于对于相关的知识已经做了讲解,大部分学生对于物象都可以较为迅速的发现,那么在这个时候,教师就应该找些平时内向不敢发言的同学,让这些同学来回答这个较为简单的问题,当同学回答完毕之后,不管回答的结果是否让人满意都需让其它同学用掌声进行鼓励,采取这样的激励方法后,平时内向的这些朋友也会找到自信,在生物课中更加自信 。在大部分的的实验过程进行,都需要小组之间的成员进行分工,只有小组成一起努力,方能使实验成功,这也就使同学间的凝聚力得到加强,此外,共同的努力而成功的实验,使他们有集体荣誉感,明白团结才是力量的真谛 。生物实验本身便是充满了有魅力的,学生都积极主动的想亲手做实验 。但有时候实验的挫折或者失败会对其形成打击,导致其放弃实验 。因此,在实际的实验过程时,教师不应该只关注学生对实验的兴趣上面,而是应该要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明白生物知识所在,了解和掌握生物的相关知识,巧妙的把生物知识在生物实验中进行梳理,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达到学生的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的结合,使学生真正的喜欢上生物学科 。
二、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
课堂心理环境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认知的师生心里互动环境 , 它由教师教的心理环境和学生学的心理环境两部分组成 。课堂心理环境表现为融洽或冷漠、活跃或沉闷、和谐或紧张等形式 , 良好的心理环境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 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产生深远的影响 , 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学科渗透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