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一百岁感言》读后感写法怎么样?( 六 )


【杨绛《一百岁感言》读后感写法怎么样?】这个世界的第一法则还是“弱肉强食”,道德还必须依附在利益之上 。钱钟书、杨绛夫妇之所以能够这么高傲,还是因为他们具有超强的实力所致 。为了我们灵魂的高贵和内心的平和,我们必须提高自身的实力!

杨绛《一百岁感言》读后感写法怎么样?


近日,读杨绛的《一百岁感言》,颇有感触 。杨绛在文章中说,“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和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文中的两个“到最后”,是她内心世界的剖析和解读,也是她对人生过往的归纳和总结,句句都触及到生命的本质 。
也许你认为,她的观点里面有些宿命的成分;也许你觉得,这只是她的一管之见,没有什么代表性 。可是,作为一位百岁老人,作为一位富有才情的知识女性,她的这种领悟,至少是肺腑之言,至少是洞察世事的人生体验,如果说够不上你所认为的什么人生真谛,那它至少是真话实话,她不会参假 。
杨绛曾著有《我们仨》一书,书里记载和讲述了其一家三口的日常生活和情感故事 。人们知道钱钟书,却未必知道杨绛 。杨绛贤淑聪慧,甘为嫁衣 。钱钟书是个书痴,生活自理能力很差,甚至到了不食人间烟火的地步,是夫人杨绛一直扶持他,陪伴他,照料他,她始终融入并拥抱着钱钟书这个“围城”,没有也不愿意走出来 。
人不到一定阶段,是不会盘点过去的;人不到一定年龄,也是不会沉下心来思考人生的 。因为,人是带着梦想来的,是带着新奇来的,从年少到年老,总想潇洒走那么一回 。人是一种过活,各有各的活法,各有各的理解,只有吃过了馒头,才知道馒头的味道,哪怕是摸着石头过河,哪怕是头撞在了南墙上 。酸甜苦痛总要个人去感知,喜怒哀乐总得自己去体验,别人代替不了,也代替不得 。
既然自己的人生自己走,别人的体验当然也就代替不了自己的体验,我们不可能沿袭和套用别人的老路 。但是,别人的人生经验可以借鉴,他人的精神成果可以分享 。当我们面对同样一个世界,同样需要寻求生命本真的时候,那些先哲们,许多大家们,其实已经给我们留下了答案,他们的人生感悟,是历练成真的思想精华,是赖以传承的文化瑰宝 。
滚滚红尘,世事变迁,浮躁的往往是人心;诱惑世界,物欲横流,纠结的往往是心态 。人啊,都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或喜悦或忧伤,或逍遥或沉重,或盲目或轻浮地过活,何时能够沉淀内心,不随波逐流,不为杂念所困,不为繁碎所累,认认真真地做回自己,聆听和感受一下宁静的内心,明白自己的来去和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