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改实践活动总结怎么写?( 二 )


经过一段实践,我觉得语文课一定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学习的过程不在于传授系统的语文知识,而在于学生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 。以阅读教学为例,阅读教学的主要形式应是“以读为主,讨论交流”,一节课大部分时间应是学生的读书交流活动 。当然,这种读书活动决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自己去读书 。教师应作为读书交流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参与者,要有层次地安排学习过程,进行必要的对话式的指导和讲解,使学生的读书交流活动有序、有质地推进 。
把握课程目标,是上好新课程的语文课的关键 。很明显,新课程不是不要“双基”,但是新课程的“知识与技能”与传统教学的“双基”不同 。
首先,传统教学老师传授的“双基”是系统的基础知识,而学生主要是接受、储存这种知识 。这种“双基”知识的运用就需要进行基本技能训练 。尽管十几年来我们强调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但是这种知识为本的“双基”并未改变 。在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的今天,学应试的知识、练应试的技能、培养应试的心态成了时尚,“双基”成了升学的敲门砖 。
新课程则不然 。新课程需要的是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新的语文课程不再是系统的语文知识的教学内容和单纯的基本功训练 。新课程的语文教育提出教学的开放性和生成性,注重学生的兴趣和体验,注重学生的经验,注重学生的实践与探究 。这正是终身学习所需要的 。
其次,“学习”这个词的本义不仅是对前人经验的继承,更是学习者自己发现、探索的实践活动 。传统教学过分强调接受学习,学习以书本为主、以认知为主、以获得间接经验为主 。尽管这种学习保证了人类文明高效率的继承和发展,功不可没,但是这种学习却是以牺牲个体的直接生长体验为代价的 。学生在获得“浓缩果汁式”知识的同时,失去了成长过程中所必需的直接经历和体会,失去了人类发展取之不竭的动力——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失去的是生命的丰富性和完整性 。这种传统的学习已丧失了学习的基本内涵——实践性 。
【语文课改实践活动总结怎么写?】新课程改革坚持学习的实践性观点,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无论新知识的获得或是现成知识的掌握,都离不开学习者的积极参与,离不开认知主体的活动 。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习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 。因此,本次课程改革使我们在信息化的基础上回归“学习”的本义,让我们的学生不仅仅用接受的方式学习,更多地是在发现、探究的实践活动中学习,学习生活的知识,学习生存的技能,学习生命的意义 。这也就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国际委员会提出的终身学习的内涵: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