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钟》教学反思怎么写?( 三 )


《花钟》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3课的课文 。该课文按照“归纳现象---揭示原因---实际运用”的思路 , 说明不同的花会在不同时间开放及其原因 。作者先讲观察后的发现:一天之内 , 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 。并形象例举了牵牛花等9种花不同的开花时间来说明这个发现;接着分析回答了不同的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两个原因:开花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关 , 与昆虫的活动时间有关;最后扩展开去 , 谈到植物学家修建“花钟” , 其做法很巧妙 。课文意图是读懂课文内容 , 激发学生观察兴趣 , 初步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 , 认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是 ,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 理解不同的表达句式 , 对一些句子尝试换一种说法 。
一、教学设计的构建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与挖掘 , 我从课文的最后一部分学习入手 , 通过观看花钟的图片 ,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第一段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段 , 这样安排也可改变按原有的段落顺序教学失重的现象 。学生兴趣被调动起来 , 学生很快就会想这些制成花钟的花是什么呢?我顺势问“组成花钟的花有哪些呢?你知道吗?”学生踊跃举手 , 接下来顺理成章的就来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在第一自然段的学习中 , 以感情朗读为主 , 学习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 。同时引导学生仿照句式表达 , 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 。最后学习第二自然段 , 了解花开时间不同的原因 , 并扩展想象其他花开的原因 。教学结束以欣赏12个月的花的图片结束 , 以激起学生留心观察的欲望 。本节课无论是板书 , 还是课件图片的运用 , 还是朗读 , 都让学生置身于花的海洋中 , 置身在一个美的旋律下 。
二、利用资源优势 , 发挥网络效应
(1)这篇文章属于科普短文 , 内容涉及到许多的花 , 而其中许多的花我们又都没见过 , 如果能让学生看到这些花的图片 , 将会利于对课文的理解 , 以及对句子的学习 。课前我查找了大量的文字信息和相关的图片资料 , 又通过范垂超老师的帮助制成了虚拟的网络环境 。学生看到这么多花的图片以及有趣的花钟 , 都惊呆了 。“哇 , 太美了”学生徜徉于花的世界当中 , 欣赏着 , 有感情地朗读着 。学生的情操得到了陶冶 , 更使教学顺利突破难点 , 学生结合花的图片朗读感悟着每一个花儿开放的句子 , 感受到句子的美 。认知心理告诉我们 , 人们对知识和事物的认识往往是以直观感觉开始的 , 年龄越小的儿童越是明显 。他们对生动、具体、形象、色彩鲜艳的事物越容易感兴趣 。因为多媒体计算机具有提供文本、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