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羚羊木雕》教案怎么写?

教学目的:一、理解课文的结构和中心意思 。
二、指导朗读、提高朗读能力 。
三、掌握文中多音字和异读字的读音和意义 。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结构和中心意思 。
2.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心意思 。
教学方法:指导自读 。
教具:小黑板
教时:1教时
教学过程
一、正音释义(出示小黑板)

犄角:文中不是指牛羊等兽类的角,而指桌子的一角 。
pēng
怦怦:心跳的声音 。
dǎi
逮着玩:捕捉 。(dài)捕:捉拿(罪犯)
chà
树杈:植物的分枝(chā)子:长柄一端有两个以上长齿的农具 。
zhàn
寒颤:发拦 。(chàn)抖:颤动、发抖 。
二、范读课文,要求了解课文内容 。
分段 。
通过讨论,全文可以分为四部分:
(一)查问木雕
(二)赠送木雕
(三)取回木雕
(四)永远友好 。
三、朗读课文 。
分四名学生轮读,要求注意不同人物的语气 。读后评议 。
四、讨论课文的中心意思,启发提问:
1.课文中写了哪些人?给你印象最深的最谁?为什么?
妈妈——严厉
爸爸——沉着
奶奶——慈爱
万芳妈妈——直爽
万芳的精神风貌,主要是通过换破裤子的情节表现出来的,这一部分她讲了一三句话(找出来),这些语言、动作和神态说明了什么?(“多么仗义”,“一些也不自私” 。)后来,在“我”去取回羚羊的时候,万芳先是感到奇怪,意外,接着感到不解,但还是把羚羊拿走了 。最后,当我以为“她不会再跟我好了”,无精打采地往回走时,万芳却喊着追了上来,“把小刀塞到我的手里说:‘你拿着,咱俩还是好朋友……’”短短一句话,说明她不仅很快地理解了“我”的处境,而且用行动来表示对友谊的真诚,反映出了她崇高的思想境界 。
文中的“我”处在矛盾的焦点之中,心情十分复杂 。在对妈妈的查问,开始时想瞒,后来不得不说出实情,当爸爸妈妈都要“我”去取回羚羊时,起先想顶一下,后来又不得不违心地去取回木雕 。到了万芳家,“站在过道里不肯再往前走”,说话“几乎听不见自己的声音”,“垂下眼睛不敢看她” 。这些动作神态,恰如其分地写出了“我”无奈而伤心的心情 。
2.由此可见,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有人说,这篇文章主要是写爸妈怎样逼“我”取回已经送给好朋友的木雕 。使“我”变成“世界上最伤心的人”;有的人说,这篇文章主要写“我”和万芳俩深厚而牢固的友情 。你同意哪一种说法,说明理由 。
五、分角色朗读
六、问题讨论
1.爸爸把贵重的羚羊送给了“我”,“我”把羚羊转送给好朋友,这样可以吗?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