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的估算》教学反思如何写?

这节课从开课就努力创设问题情境 , 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数学活动 , 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 接着引导学生联想日常生活中的情景 , 让估算走进日常生活 , 逐步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估算的兴趣 , 而教学中教师的“适时点拨”也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 , 本节课达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目标 , 是一节运用“情境教学”比较成功的课例 。但本节课教学也有以下两点值得思考:估算时 , 方法虽不确定 , 但必须符合以下两个要求:一是符合实际 , 能否在课前安排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寻找生活中一些估算乘法的例子 , 使其更加贴近生活情境 。二是计算方便 。在具体的实例当中让学生体会到估算的实用价值及意义 , 避免算出准确结果之后再估算 。例如 , 本节课的题目是每排22个座位 , 一共18排 , 有350名学生来听课 , 能坐下吗?这道题共有三种估算方法 , 在本册的估算中 , 第一次提到在生活中要正确合理的运用估算 。22×18第一种:把18看成20 , 把22看成20.第二种:18看成20 , 22不动 。第三种:18不动 , 把22看成20 。经过学生间的激烈讨论 ,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 。在讨论慢慢发现了第三种方法的优越性 。符合实际又方便计算 , 体会到了估算带给我们的便捷 。
其次 , 可否对学生提交的估算方法进行归类 。如:①有的估算时 , 是把两位数看成小于原数的整十数 , 比如72看成70;②有的估算时 , 是把两位数看成大于原数的整十数 , 如58看成60…… 。这样 , 便于形成估算的灵活性.针对具体问题选择正确的估算方法 , 例如 , 今天的这个例题结合问题的要求 , 把结果估小一些比较合适 , 
因此 , 教学时要重视估算训练 , 只有在实际情境中 , 才能产生多样化的估算方法 。单纯地进行机械的估算训练 , 是难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 。只有结合日常生活进行训练 , 体验估算的方法 , 明确估算还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 , 才能提高学生估算能力 。
鉴于以上的认识 , 我觉得学生估算习惯的培养与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估算意识 。在平时的教学中 , 我充分挖掘估算题材 , 在教学中重视进行估算示范 , 使学生认识到估算的必要性和优越性 。积极创设生活情境 , 促使学生灵活采取估算策略 。学生在教师预设的情境中意识到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估算策略 , 使学生的估算能力得到提高 , 并在自主探索中解决了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