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的解决》观后感格式怎么样?( 三 )


要注意将“过程与方法”中的“缄默知识”显性化
“问题解决”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从思路上看,有综合法、分析法、猜想与尝试法、从特例开始寻找规律法等,从手段上看,有操作模拟法、画图法、列表法等,这些方法都内隐在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内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都属于“缄默知识”的范畴 。因“缄默”,所以容易被人忽略,即使看出来了,也鲜有人将之与知识目标等同对待,想方设法地加以培养 。要发展学生“问题解决”就需要给予过程性目标等于或高于知识目标的地位 。
要重视“问题解决”过程中“一头一尾”的发展
这里的“一头”,是指“经历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过程”;“一尾”是指探索过程中的评价与解决问题后对过程与方法的回顾与反思 。史宁中教授曾深刻地指出,当前我们数学教育存在的一块短板:我们缺少的是根据情况“预测结果”的能力;根据结果“探究成因”的能力 。重视“问题解决”过程的“一头一尾”的能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
要让学生解决一定比例的“非常规”问题
现在的新教材虽然在问题的提出上尽量符合学生的实际,并力求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但总体来说,背景相对简单,其中蕴涵的数量关系也往往是学生熟悉的,因此学生做得更多的还是分析数量关系、选择算法的活儿 。基于这种情况,教学中我们还需要增补一些具有挑战性、综合的、多元的、开放的“非常规问题” 。

《问题的解决》观后感格式怎么样?


5月31日下午在实验学校举行的郑邦丽名师工作室小学数学课同课异构的活动中,听了潘琛琛老师和李允允老师执教的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这节课,让我感触颇深 。这节课我也曾执教过,于此相比,才知道自己对本节课的教材把握还是很不透彻 。
首先,导入环节要有针对性
潘老师和李老师的导入完全不一样,思考的角度也不一样,从而起到的效果,引导的方向固然也就不一样,这也是让我再一次认识到导入的重要性,教研室主任说:导入要有针对性要有需要 。那么,这节课到底什么样的导入才是最适合的呢?潘老师规则与不规则图形的分类,让学生知道什么情况下要转化;李老师通过比较简单图形的大小,让学生知道化难为易,通过转化计算 。不管什么样的导入都是为了新课铺垫,这启发我每一节课的导入一定要认真研究 。
其次,老师的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
这两节课,教师的引导是一大亮点,潘老师紧凑的教学设计,有目的的引导,让这节课一环连着一环非常的紧凑、有效 。李老师更多的放手让学生自主的学习,自主的探索,非常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这也是我在课堂上所欠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