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教学反思:顺着学情,慢慢走,欣赏啊怎么写?

《乡愁》教学反思:顺着学情,慢慢走,欣赏啊
《乡愁》教学反思:顺着学情,慢慢走,欣赏啊
原创: 王益民 王益民名师工作室
“王老师好,很感谢您这次给校长们带来了惊艳全场的语文课,给年会增色许多 。”
11月23日,江苏省初中专业委员会第15次年会在江阴召开,《初中生世界》主编张彩萍半个月前约我上一节课 。直到上课前两天才想起确定上课的内容,头脑中一闪念,定了《乡愁》 。2016年,这一课例曾在油菜花开时首秀南通,后不断被期刊提起 。2017年12月14日,余光中先生走了 。再上一次,也算是一种怀念吧!诗云:诗坛守夜人,今日天地分 。文本依旧在,作者何处寻?天堂无冷雨,人间正乡愁 。海峡更浅浅,何日生自由?
南通版的虽然比较满意,但设计的过多,对于诗歌的核心教学价值不够突出 。换句话,还是在用问题牵着学生走 。
这回不一样了,我要让学生处于完全的原生态的学习状态,江阴一初中八(13)班学生课前不知道要上什么,甚至现场我也没印发文本给他们 。走进报告厅的时候,他们只有笔记本和文具,当然,还有一张张好奇的脸,好学的心 。可惜,现在丢掉了录音的习惯了,否则的话,孩子们的精彩就可以重现了 。
出示课题后,让学生猜猜作者的情况,果然没人熟悉,有个男生说,是个作家,着等于没说 。我给了他们一个“选择题”,大陆的,还是香港的,台湾的?有个男生,后来我戏称之为“猜王”,说,是台湾的,因为与大陆分离,才有“乡愁” 。孩子们果然不得了 。猜后,我出示余光中的简历,并追问了一句,“1972年,创作《乡愁》 。离开大陆23年了”,这句为什么标红,还是那位“猜王”,竟然推测出,这年大陆正在“文革”,诗人更回不来,我幽默了句,“你小子知道的太多了 。”
关于作者,此时并没有结束了解,出示余光中1988年的《还乡》,“一封简体字的来信问我/说暮春三月/江南草长 。”这回是位女生,猜的也不错,哪里来的信?来信说什么了?1988年,又是四年后才第一次回大陆,这是多么漫长的等待,又是多么刻骨铭心的乡愁?
这几分钟,虽然还没看到诗歌,但乡愁已经被酿制得有些浓烈了 。
出示全诗,学生自由诵读后,请一位男生读第一小节,有几个读音,还有语速,再读,果然有改观 。第二小节,关于朗读的基调她在如法炮制,效果欠佳,去请她推荐一人,一位跟她同样有一双大眼睛的女孩读第二小节,完全是朗读派的,但处理得过于高亢,还没能走进吧,孩子们也发现了 。第三小节的沉痛是孩子们难以表达的,但是可以体会的,我对这一小节的范读让学生有个直观的体验 。(www.fwsir.com)第四小节重在收尾的余音绕梁,准确的说,是乡愁的绵延不绝 。这个环节看起来是朗读的学习,也是对诗歌的初步理解,现场对于整首诗的朗读还缺了起承转合的指导,引为一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