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求解( 二 )


与调查结果相似的实际案例比比皆是 。2015年6月,湖南衡阳12岁的女孩用掺杂了鼠药的可乐毒死了两姐妹 。在人们眼中,她性格古怪,不爱说话,有典型的留守儿童特征 。母亲离家出走,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杀死对方是她的内心世界里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 。
“上学路上”的故事
留守儿童群体最早出现于改革开放初期 。国家调整农村人口流动政策后,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 。他们因户籍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将未成年子女留在家中 。但因留守儿童相关案件和社会问题频发,这个群体开始得到关注 。
2006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东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盛连喜递交了“全社会都要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提案,让“留守儿童”成为当年两会的热词 。
2008年,“留守儿童”首次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中 。
2011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到,要妥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问题 。
2016年2月14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下简称《意见百思特网》),为保护留守儿童提出具体的实施办法和责任追究机制 。
除此之外,民间也出现很多帮助留守儿童的公益组织,在物质和心理方面都对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帮助 。
全国妇联在《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中提到,留守儿童问题涉及中国城乡二元化体制以及由此衍生的制度、法规、政策和社会心理问题,在短期内无法改变 。因此,整个社会对这个问题的帮扶都放在关怀留守儿童身上 。
但公益组织“上学路上”发起人刘新宇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过去做留守儿童帮扶,我们只把目光盯在孩子身上,这是一种失误 。从去年白皮书发布之后,我们开辟了另外一条针对父母教育的产品线 。做留守儿童帮扶的人都知道,虽然这只是一种认识上的变化,但代表着你有没有真正去了解帮扶对象的需求 。”
2013年4月以来,“上学路上”借鉴国外心理学中的故事疗法,邀请名人和志愿者录制有心理暗示作用的儿童故事,灌制在MP3中送给留守儿童 。但是在2015年6月第一期《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发布后,该团队发现,影响孩子心灵的7个因素中,排名第1位的是留守地域,这是客观事实,无法改变 。排名第2位的就是与父母的联系质量,而这一点不仅是可改善,而且至关重要 。
有了这个想法以后,曾经是媒体人的刘新宇开始通过媒体圈的朋友寻找心理学者 。最终和国家认证心理咨询师张慧组成心理学团队,在北京找到留守儿童父母的样本,与其一对一进行交流,收集他们对与孩子联系质量的看法、困扰和期望,并现场观察 。团队从样本里提炼出普遍性的问题,寻找心理学上的理论依据和咨询技术,制定出口语化、简便化的解决方案,将其反馈到父母身上,教他们简单的方法,并当面验证 。
月嫂王萍就是张慧团队选择的留守儿童父母样本之一 。通过现场辅导,王萍这次并没有像以前一样询问女儿萌萌的学习问题,而是关心她的生活方面 。萌萌的回应更让王萍感到温暖,她第一次通过打电话关心妈妈,让她天热注意身体 。在此之前,这样的关怀只是通过发短信表达过 。
国务院下发的《意见》将“坚持家庭尽责”放在保障留守儿童基本原则的第一位 。并提示外出务工人员,要与留守未成年子女常联系、多见面,及时了解、掌握他们的生活、学习和心理状况,给予更多亲情关爱 。
解决留守儿童问题需要社会多方面的努力,但孩子心理问题的根源还在于父母 。在当下的环境中,留守儿童父母能够在沟通和陪伴中多努力一步,孩子的心理问题就有可能会改善一点 。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