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培训的心得体会怎么写?( 三 )


二、在教学中 , 要把握一些关键问题 。
《道德与法治》不是简单的一堂课 , 它是知识的总和 , 教导学生如何生活 , 但又在此之上拔高 , 更进一步的培养孩子的人格素养 , 形成真正的道德 。因此 , 需要重视的问题如下:
1、我们不能把课程上成语文课、科学课、美术课、手工课、习惯课 。我们在教课的时候 , 应该为孩子的三观奠定基础 , 使用的方法、材料、解读必须落在“德”上 。
2、教学设计的“主题性” 。低段每册都有一个相对集中的教育主题 , 每个学期都有一个学期教学目标 。在此我们可以知道我们这门课的定位是什么 。根据这个教学目标 , 我们可以知道:课程标准;孩子道德发展的转光 , 生活的现实情况 , 需要解决什么 。从孩子的成长中 , 需要完成什么任务 。
3、学习方式的探究性 。一年级学习的主要方式是感受体验型 。二年级到的学习的方式由体验型变为了探究型 。如在二年级的辨析式环节中 , 不是列出情况判断对错 , 而是应该考虑各种情况进行判断 。
4、辨析问题的开放性 。我们在判断问题时 , 往往应该思考问题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 从各个角度进行分析 , 而不是单纯地判断对错 。
5、范例的示范性 。在课文中的例子 , 如果要进行替换 , 需要想想是不是问题被替换掉了 , 或者教学的思路被替换掉了 。
6、教学设计的选择性 。
7、教学过程中的“实在性” 。在课堂上 , 最重要的不是让孩子讲正确的话 , 而是讲真是真诚的话 。
三、对自己教学课程的反思 。
我再上《我是一张纸》时 , 教学目标是:为什么要节约用纸 。推论步骤为:纸用途广 , 纸来之不易 , 纸历史悠久 , 从而推断出 , 应该节约用纸 。
但实际上 , 有用才是资源 , 这是功利性的逻辑 。如果对我们有用作为该不该珍惜的评判标准 , 那么即使是美 , 也是为了我们生活的装饰品 。那些纯粹为了好玩、纯粹的奇妙 , 就会消失掉 。
思维是有习惯性的 , 如果用经济学原理去解释纸的来之不易才能珍惜 , 那么久不是纯粹的德行 。文化把历史换成了数学概念 , 对人文方面的感知就少了 。德育 , 不是知识的堆砌、技术的难易、功利性的判断 。在教学中 , 应该注意从“节约用纸”到“我是一张纸”的概念性转换 。
正确的做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 应该是“共在”的世界观——我与世界息息相关 。纸对我们是“陪伴” , 是“朋友” , 而不是“工具”和“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