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二 )


为了抓住民族文化的精髓,万籁鸣的团队还冒着严寒,走访了各地的园林、庙宇,收集壁画、雕像和建筑方面的素材 。在北京西山碧云寺,他们被一尊观音的莲花座吸引,临摹了一个立体的浮雕云纹 。这也解决了创作团队所遇到的一个难题:先前绘制的云朵有如一团棉花,怎么看都像是来自美国和苏联的动画 。有此浮雕云纹,难题就解决了 。
在《大闹天宫》的制作过程中,最为后人所称道的,正是前文所述的“对镜临摹” 。导演万籁鸣要求严格,要把我们民族最习以为常的动作、表情融入动画人物 。动画形象是虚构的,但在表情达意上,它们必须像人,而且要像中国人,如此才能贴近民族心灵,引发国人的共鸣 。
万籁鸣致力于将猴、人、神三者融合于孙悟空这一形象,因此借鉴了很多民间猴戏,也看了各种京剧选段 。而《大闹天宫》中玉皇大帝、太白金星等造型,不仅吸收了民间戏曲元素,还从剪纸、雕刻、手影、木刻、年画等艺术形式中汲取了养分 。作品中那恢宏奇幻的背景,则是在中国绘画的基础上,佐以西洋水彩和水粉画技法,创造出逼真、诗意而又光怪陆离的神话氛围 。
历经四五年的艰苦创作,20世纪60年代伊始《大闹天宫》诞生,这也是万籁鸣“怀胎”20多年的“孩子” 。约20年后,万籁鸣还能清楚地记得试片时的情景:黑暗中,每个人都屏息凝神,他却焦躁不安,直到孙悟空出现在银幕上 。那只猴子活生生的,一直在笑,而他一直在流泪 。激动的泪、喜悦的泪,自腮边不断滚落,他不停用手帕去擦拭 。
“孙悟空,我们终于见面了!”
这句话隐藏着多少辛酸?聚精会神看片的人不会觉察,而他的内心已是滚滚热潮 。
中国动画奠基于万氏兄弟,除了大哥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也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了中国的动画事业 。
年轻时,万籁鸣在商务印书馆工作,主要为书报杂志绘制插画,算是小有名气的漫画家 。20世纪20年代,《大力水手》等美国卡通片进入中国,激发了兄弟几人的创作热情 。他们用一些土办法琢磨出动画原理,摄制了不少滑稽而夸张的动画短片,从中也能明显看出是受美国动画的影响 。
1931年后,在抗日救国的斗争面前,万氏兄弟把精力集中在唤醒民众共同御敌的救亡宣传片上 。1940年,在《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的轰动效应下,万籁鸣和万古蟾决定拍摄中国自己的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并在牛魔王身上投注了对现实的隐喻,呼吁大众团结一心,打败牛魔王(日本侵略者) 。但是,无论制作手法还是表现形式,这部作品都透着浓重的迪士尼风格 。
《铁扇公主》取得了不小的成功,然而,万氏兄弟的动画事业却被时代的动荡碾碎了 。他们辗转武汉、重庆、上海之后流落到香港,梦想一度搁浅 。但万籁鸣一直心怀孙悟空之梦,他在回忆录《我与孙悟空》里,写到那种夙愿难偿的滋味:“意志消沉,犹如槁木死灰,终日忖度此生再也没有可能绘制动画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