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教案如何写?( 三 )


【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教案如何写?】第三段写愚公批驳智叟的诘难 。这是全文的重点段落 。文中把两种对立的观点叙述得十分清楚 , 是这篇寓言的深刻寓意之所在 。由此自然地导出故事的神话结尾 。
第四段写愚公的话感动了天帝 , 王屋、太行二山终被移走 。
这篇寓言的故事情节跟一般寓言比较起来 , 要稍微复杂一些 , 而且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发展过程──它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都可以明显地看出来 。这样一个情节发展的过程 , 尽管跟一般小说还有很大的差别 , 但对人物精神、思想或性格的表现仍具有重要的作用 。这是这篇寓言中的主要人物愚公具有一定的思想性格的主要原因 。
《愚公移山》人物描写
1、愚公的形象:
愚公是移山的发起人和组织者 。他面对千难万险 , 不顾“年且九十”的高龄 , 率领全家“毕力平险” 。这困难 , 一般人是难以想象的 , 而愚公却坚决要干 。看起来这似乎是“愚” , 其实不然 。
愚公要移山 , 不是头脑一时发热 , 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首先 , 他移山的目的十分明确 。“惩山北之塞 , 出入之迂 , ”说明他深受交通阻塞之苦 。惩 , 苦 。这里是意动用法 。塞 , 闭塞 , 堵塞 , 指阻碍交通 。迂 , 绕远道儿 。全句是说苦于北山挡道 , 出来进去要绕远 , 很不方便 。这句话说的不止是愚公一人的体会 , 而是所有“面山而居”的人们的共同感受 。因此 , “聚室而谋” , 立即得到热烈的赞同 。这是从消极方面说的 。从积极方面说 , 对于搬掉两座山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好处 , 愚公心中也是有数 。“指通豫南 , 直达汉阴” , 说的就是移山之利 。这里的“指通”、“直达”都有笔直的来往的意思 , 与上文“塞”、“迂”相对应 。可见愚公移山的利害关系 , 早已考虑再三了 。其次 , 对于山能够移走这一点 , 愚公也是成竹在胸的 。他在批驳智叟的一段话里 , 就说得十分清楚 。这段是用“顶针”的修辞方法写的 , 一句顶着一句 , 层层紧扣 , 充分说明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 , 最后用“无穷匮也”做结束 , 肯定了人力的无穷无尽 , 很有说服力 。接着用“而”字一转 , 又指出山只能是越挖越少 , 不会“更增高” 。这样得出“何患而不平”的结论 , 就十分自然 , 令人信服 。这说明愚公移山的信心是在对人力和自然的发展变化关系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