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调研报告写法怎么样?( 三 )


因此,在旧课程模式中,教师们普遍以无耐的心态来从事越来越难的教学工作,其创造性亦受到相当大的桎梏 。有研究表明,在这种体制下,教师们在教研活动中,大部分时间关注的是解题技巧和策略,而对学生个性、情感、态度、价值观、审美能力的发展的关注则很少 。新课程进学校后,教师们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通过近三个月以来的实验工作,他们感到新课程的教学压力比以前大了 。不过,这种压力并不是知识本身的,不同于过去的无耐,它更多地表露的是教师对挑战的态度,是涉及到教师专业能力方面的,要求教师从观念、策略到具体的方式、方法都要发生变化 。因此,有位教师说:“现在真知道什么叫教育了 。”以往,教师对压力的感受总是来自于外力,它多是以规章制度、守则之类反映出来的,带有强制性 。而现在的压力则更多地是源发于教师内在的`专业成长需要,更多体现在教师本人已经意识到自身的职业角色正在发生变化,正由“教”转向“导” 。教师们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实验更加清晰地感受到新课程对教师产生的压力与其是说在知识或学历达标与否上,不如说是在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上 。在座谈中,有教师说,新课程更强调教师去指导学生,但由于以往的定势,有时候觉得无所适从 。新课程刚开始实验,有这样的感受是正常的,或许还是值得首肯的,它表明教师的观念正在发生转变,正在发生我们所期望的变化,这是多年来我们试想学校中看到但又未能看到的 。
3.教师的教学研究活动从形式到内容都开始发生变化 。教学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方面,历来都受到重视 。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以往的教师教研活动从形式到内容上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从形式上看,以往的教学研究活动除了教师个人带有强烈的“师德”色彩的活动外,主要的活动形式就是各校自己组织的教研组活动,制度化色彩浓重 。就内容而言,教研活动要么被理解是撰写与教师本人评聘职称、职务升迁有关的“理论文章”;要么就是探讨解题技巧与方法 。这样一些做法固然发挥过一定作用,但在实践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是形式化色彩浓重 。在以往的教学制度作用下,有些教研活动是按照某种既定工作计划“预定”好的,而这种“计划”往往被认为是值得首肯的,计划一旦制定好,就必须按部就班地实施 。
这在表面上看是有序和有步聚的,无可挑剔 。但是,其中隐藏着很大的误区 。学校中所发生的事件都能被纳入到计划中吗?学校中所发生的事件都是有“序”,有因果关系且能够被我按“序”来研究吗?显然,答案应该是否定的 。以往的教学研究因此而多流于形式,不能完美地与实际的教学活动结合在一起,形式与内容脱节 。二是问题意识不强 。有些教学研究活动虽然也能有声有势地开展起来,但所研讨的课题与真实情景中进行的教学活动间联系不紧密,“两张皮”现象严重 。例如,选择一大家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请专家学者做报告 。报告本身也很精彩,但结果往往是听的时候热血沸腾,下来以后依旧如故 。究其缘由,多是由于报告内容和实际问题的解决间存在着相当的距离,可操作性低 。三是功利目的过强 。在现行的教师管理体制下,为了职称的评聘、职务的晋升等,所谓的教研活动被理解为就是写文章 。于是,与本人实际的教学活动无关的“成果”便孕育而生 。上述问题多年来一直是教师教研活动中存在的积弊 。然而,在调研中我们感到,随着新课程实验的推进,新的迹象开始教师教研活动中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