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才华是女人最大的底气经典读后感有感( 六 )


但在她人生中最后那十年,她对于物质和生活的追求低到了极限 。“她一直穿着中国生产的最便宜的塑料拖鞋,穿不了了就扔掉,不再打理发型,而是买许多假发,也不再化妆,厨房里也多是纸碗和塑料刀叉,用了就扔 。”
1995年9月8日,张爱玲在美国洛杉矶逝世 。她死后人们进入她的住所,发现她过得极为简朴,家里没有家具,甚至没有床,墙上没有悬挂任何装饰物 。
晚年的简单凄凉和她早年追求的华丽与优雅格格不入,让许多人都惊愕感伤 。
张爱玲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她体验过太多人情冷暖,看得太清太透,这通过她留下来的大量作品就能知晓 。
正如作家余秋雨所说:“她死得很寂寞,就像她活得很寂寞 。但文学并不拒绝寂寞,是她告诉历史,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还存在着不带多少火焦气的一角 。正是在这一角中,一个远年的上海风韵永存 。”
《张爱玲:才华是女人最大的底气》读后感(四):成名后还母亲二两金条,没有见母亲最后一面,晚年后悔不已
张爱玲的小说,少有圆满的结局,她以女性为题材,写满了人世间的悲凉 。张爱玲文字中透着的凉,就是她心里的凉,而她心里的凉就来自她的原生家庭 。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你那些灰暗的,一直以来难以被别人和自己所理解接纳,似乎无处安放的感受,其实就是来自你的家庭,而且主要是来自你与父母的关系 。”
关于张爱玲的传说有许多,她的冷漠,她的孤傲,她的纯粹 。
在《张爱玲:才华是女人最大的底气》中,作者安雨用委婉的笔调讲述了张爱玲的原生家庭,她一生中的各种经历,以及她对待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态度,让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去了解一个真实的张爱玲 。
张爱玲的祖辈虽是贵族,但原生家庭也给她留下了心理创伤,直到晚年 。
父亲家就像牢笼,逃离才有机会重生张爱玲出生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爷爷是晚清大将张佩纶,奶奶是晚清名臣李鸿章的女儿 。
到了她父亲这一代,张家开始走下坡路,张爱玲的父亲张志沂有很多恶习,对家庭缺乏责任感 。
但张家是书香世家,父亲会吟诗作赋,有兴致的时候,会指导张爱玲读书、写作,鼓励她,赞赏她 。张爱玲在8岁以前是快乐的 。
张爱玲10岁时,父母离异,14岁时,父亲再婚,后母刻薄,张爱玲姐弟俩的噩梦也随之开始 。
有一次,张爱玲站在父亲面前,要钱交钢琴费 。她看着父亲被烟雾围绕,久久不做回答,她感到十分难堪 。为了避免难堪,张爱玲后来干脆不学钢琴了 。
在《张爱玲:才华是女人最大的底气》中有一段话,张爱玲后来形容父亲:“那里我什么都看不起,父亲的房间里永远是下午,在那里坐久了便觉得沉下去,沉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