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才华是女人最大的底气经典读后感有感( 七 )


1937年,母亲从国外回来,17岁的张爱玲中学毕业 。张爱玲想要出国留学,当她小心地向父亲提出这一要求时,父亲感觉女儿要步母亲后尘抛弃自己,因而异常愤怒 。
不久之后,在一次后母的诬告中,父亲将张爱玲毒打一顿,然后禁闭起来 。
这次毒打,打断了张爱玲对父亲最后一丝的留恋 。她知道在父亲家是再也呆不下去了,她要逃出牢笼般的家 。只有逃出去,才有机会重生 。
半年后,张爱玲逃离张公馆,投奔母亲 。
在母亲家做“窘迫”的淑女,母女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张爱玲的母亲长年在国外,在张爱玲的成长过程中,并没有长时间的陪伴 。张爱玲曾在《私语》中回忆说:最初的家里面,没有我母亲这个人,也不感到任何缺陷 。
但母亲影响了她的成长,是母亲坚持要送她到学校读书,而不是读私塾,还在父亲家的时候,张爱玲就学习了绘画、钢琴、英文 。
张爱玲自幼对母亲有一种“罗曼蒂克”的爱 。而当张爱玲单独和母亲一起生活后,对母亲的期望也在落空 。
张爱玲的母亲是追求时尚的新式女性,她想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和准则,将张爱玲塑造成一个淑女 。
淑女的要求除了买菜、煮饭、洗衣、省钱之外,还要对镜研究面部的表情,走路的姿势,而且,不能乱说话,如果没有幽默的天才,千万别说笑话 。
而张爱玲在生活中是个“愚笨”的人,不会削苹果,不会家务,怕上理发店,怕见客人 。总之,她不能让母亲满意 。
得不到母亲的鼓励和赞赏,张爱玲在质疑和指责声中,总感觉自己是一个无用之人 。此外,张爱玲每次伸手向母亲要零花钱,对她来说都是一种折磨 。
张爱玲的母亲没有工作,只靠变卖嫁妆维持生活 。张爱玲的到来,无意增加了她的负担 。但她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苛责对青春期的女儿有多残酷 。
终于有一次,在张爱玲伸手要钱之后,母亲爆发了:“既然选择了从张公馆出来,就该学会自食其力,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我给不起你,希望你认清这个现实 。如果让你觉得难以接受,大可回到张公馆继续做你的大小姐去 。”
说完,母亲拿出一只金镯子,放在张爱玲手中,要她拿去当了 。惊慌失措的张爱玲连忙拒绝,哭着说道:“我不要了,我不要了!”
此时的张爱玲正处在青春期,原本就敏感的她,感觉自己就像寄人篱下一样,没有安全感 。母亲的话,不仅伤害了张爱玲的自尊心,也使母女俩的隔阂越来越深 。
虽然母亲的淑女培训失败,但是,张爱玲在学习上没有让母亲失望 。
1939年,19岁的张爱玲,以远东地区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伦敦大学 。但是,恰逢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张爱玲没有如愿,于是转入了香港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