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相对论》读后感锦集( 三 )


《再论相对论》读后感(三):于有限的时空中寻求无限的研究趣味
《再论相对论》收录了爱因斯坦的两篇演讲讨论稿 。严格地说,它们只是为了让受众了解相对论在孕育过程中的思考,面对可能发生的困难如何克服、误区如何跨越 。在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生存的读者,已经缺乏了“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勇气与自觉,即使对于理工科背景的读者,这种现象已不足为奇 。两篇演讲稿,一篇是《以太和相对性》,另一篇是《几何学与经验》 。对于前者的阅读与理解,需要有一定专业基础,对于后者,更适合大众品读 。我们从睁眼看世界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毫无选择地生活在几何的世界中——母亲的脸是椭圆的,父亲的胡子是直立的——可是,直至我们在这个星球生活十年、二十年乃至走向生命的终点,也未能发现我们对于几何概念的认知过程,究竟是思维的自然结果,还是主观经验的总结传承 。爱因斯坦认为,有关直线、点等概念,构成几何学的基础,完全是公理在发挥作用,它与直觉或经验无关,是没有任何理由地被创造、被认知、被理解 。正因为如此,读者可以怀疑任何已经存在或不存在的事物,但却无法为几何学的真伪找到一个辩别的入口 。
爱因斯坦还认为,几何学是最古老的物理学 。其实,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就是对事物认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但是学科数量的丰富,并不意味着质量的提升 。相反,学科越是强调自己的独特性,越是要割裂此学科与彼学科,让我们如同关进一个漆黑的屋子里,找寻不到研究的方向,却有着井底之蛙般神一样的自信——固步自封、僵化守旧 。实际刚体与几何体的等效性,尽管有些时候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如果加之温度、压力等外在因素,几何体就必然会出现不可预料的变化,如同我们不能完全以几何去断言实际刚体的性状,只能在物理规律和几何定律的取舍中,发现经验不是万能的,甚至在某些时候,现实是对经验的颠覆与重构 。
两只理想的钟表,能否在任何时空都保持一致?如果实际存在的钟表不遵循同步的规则,那么它就与我们的经验发生了背离 。就问题而问题,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但是作为问题的提出,是需要勇气的 。科学是基于假设的,但是假设不能代替现实 。相对论的提出,某种程度就是从宏观到微观,去播种科学的种子,并不是所有的种子都能发芽,但是我们需要做的是研究哪些种子“发芽”以及“发芽”的环境 。在这个过程中,科学有着自己的话语体系,而且科学不相信权威,即使百分之九十九的追随者打着权威的旗号,模仿着权威的语气,也会被百分之一的挑战者找到破绽,正如量子理论对于传统物理学的对峙,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中拓展了我们对于时空的深度认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