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相对论》读后感锦集( 五 )


与爱尔莎在大峡谷,1931年2月
现代早期的科学家在解释光的移动时,他们假设存在一种叫“以太”的物质存在,而光则是以太的波动,(笛卡尔是最早把“以太”引入物理学的人,他认为这种物质会形成漩涡,可以用以解释星球的公转和自转) 。“以太”是作为一种近乎根本性存在的假设 。它的提出是为了完善一种我们已知的经验的定律的一种可能性 。比如说,万有引力问题上,我们无法解释为什么引力有超距作用,只能假设宇宙中存在以太,万有引力是通过以太起作用 。麦克斯韦是牛顿力学的另一条路,他在法拉第他们的研究基础上,创立了电磁学理论 。麦克斯韦认为波的移动速度就是光速,“电磁波就是光”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波的移动速度是光速,但是什么令它波动的呢?以太则是一个答案 。但问题是,以太是如何做到重量低于空气呢?困惑本身并不值得注意,注意力的重点还是在具体的论证上 。解决困惑的根本行为是解决问题 。把历史往后推,著名的迈克尔逊-莫雷实验 。它将两束光线相互之间呈直角射出,镜片将光线反射回光源 。以太作为一个绝对静止的参考系,这两道光应该以不同的速度运动,但结果是它们的移动速度是相同的 。洛伦兹则提出了一种假说,他认为物体在运动的方向上存在长度的收缩,因此以太的相对运动速度无法被测量到 。但洛伦兹只是在用理论去给理论“圆谎”,并不能求解与求证 。
对于科学来说,未知现象的解释首先要建立在已知的东西上 。我们已有的实验形式察觉到以太的存在,这个科学假说就无法变成科学事实 。爱因斯坦用自己拿手的相对论解释“以太” 。爱因斯坦认为洛伦兹变换反映的是更普遍的自然规律(爱因斯坦说洛伦兹对他的个人的意义超过了所有其他人),而不是电磁力的作用 。他根据两条物理原理推导出洛伦兹变换: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 。爱因斯坦认为,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可以同时成立,他把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结合,推出了运动物体的长度收缩、时间变慢效应 。
当我们阅读爱因斯坦的《以太和相对论》时,其实真正重要的并非是狭义相对论否定了以太,广以相对论证明了以太,这些并非是爱因斯坦最迫切要告诉我们的 。在这几十页中,爱因斯坦真正令我们受益的是他的思维模式,如何在假想中得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因为,即使是溃败的假想,也可以从中发掘到正确的经验 。而这正是假想的科学意义 。我想也是爱因斯坦为什么梳理以太的动机 。
番茄盖饭的《再论相对论》
《再论相对论》读后感(六):当代年轻人急需的创新思维方式——读《再论相对论》
《再论相对论》这本书收入了大多数人未曾见过的爱因斯坦的两篇文章 。一篇是他于1920年在莱顿大学所作的演讲《以太和相对论》,另一篇是他于1921年在普鲁士科学院所作的演讲《几何学与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