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田制的瓦解|为何说井田制的瓦解是礼崩乐坏的根源

井田制的瓦解(为何说井田制的瓦解是礼崩乐坏的根源)
公元前771年,那个曾经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被犬戎人杀死于骊山,其子宜臼继位,即周平王 。因都城镐京(今西安)曾发生过地震受损,残破不堪,又接近戎、狄等外患威胁,于是周平王在即位后第二年(公元前770年),被迫迁都洛邑(今洛阳),自此中国奴隶社会的第三个朝代周朝开始称东周,历史进入春秋和战国时期 。
春秋中期开始,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全国性的大分裂大混乱,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和变革 。当时,西周初期制定的周礼受到了极大的破坏,统治秩序变得混乱不堪,以至于当时的孔子和后来的司马迁都曾感慨:礼崩乐坏 。所以,孔子开始致力于为恢复“周礼”而奋斗,从而进一步开创了以“礼”为核心的儒学 。那么春秋时期的“礼乐”为何会崩坏?它有什么深层原因?这得先从“周礼”说起 。
井田制的瓦解|为何说井田制的瓦解是礼崩乐坏的根源



(一)礼乐崩坏
一般认为,“周礼”是周百思特网公姬旦设立制定的 。周朝初年,天下一统之后,周王室开始分封诸侯,天下“共主”,形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语出《诗小雅北山》)的局面 。为此周公姬旦制定了一整套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伦理标准,涉及宗庙祭祀、诸侯朝觐、宫廷乐舞、饮食起居等各个方面,这些都纳入“礼”的范畴,泛称周礼 。其目的是为了“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 。
“周礼”是很复杂的等级制度 。比如在最高层面上实行的分封制,周王分封诸侯,将诸侯划分为公、侯、伯、子、男,五个爵位,不同的爵位之间有严格的权利、等级、地位的区别,这些都属于“礼”的范畴 。

【井田制的瓦解|为何说井田制的瓦解是礼崩乐坏的根源】

“乐”其实是从属于“礼”的一项制度,也是“礼”的一种表现形式 。周礼对不同阶层演奏乐舞的规模有严格的限定:天子要八佾(yi),即天子演奏乐舞的规模是八行八列,共六十四人进行演奏和舞蹈;诸侯六佾,共四十八人;卿大夫四佾,共三十二人;士则只能用二佾,即只有十六人演奏 。
到春秋时期,鲁国卿大夫季平子,竟然在自家的庭院里用六十四人的乐舞队演奏歌舞 。季氏作为卿大夫,他本来只能用三十二人的乐舞队,可是他竟然僭越礼制,上升到天子的规格 。孔子知道这件事后,非常痛心,感叹道:“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于是他感到了危机,他要利用自己的力量,来重塑“礼乐” 。
井田制的瓦解|为何说井田制的瓦解是礼崩乐坏的根源



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季平子的违规操作,是有很复杂的历史背景的,就是说,他凭什么可以违反礼乐?今天咱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礼乐崩坏的根本原因,即礼乐崩坏与井田制的瓦解有何关系?而且它为何始于孔子的故乡鲁国?为何不先在别的小诸侯国出现?
(二)井田制的形成、发展和特点
不管任何版本的《政治经济学》,其中都有一句话,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什么?它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等的总和 。通俗地说,就是政治法律制度 。在西周初期,制定了分封制的政治制度,同时必须有一种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制度,这项经济制度是什么呢?
在古代,特别是在封建社会或者奴隶社会,决定经济的当然是农业,而农业靠什么?土地 。所以自古以来,土地成为一个国家的标志,国家强大不强大,土地多不多是一个硬指标 。而国家的主要使命之一就是如何分配土地 。所以有学者认为,古代任何一个朝代的统治者都是由大大小小的地主组成的,而皇帝(或国王)就是最大的一个地主,他主导了全国土地的分配 。而在西周初期的井田制就是当时的土地制度,也是最重要的经济制度 。
井田制也不是周朝才有的,它是由原始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发展演变而来,它最早成型与于商朝,到西周时已发展很成熟 。西周时期,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政府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 。“井田”一词,最早见于《谷梁传宣公十五年》:“古者三百步为里,名曰井田”,“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 。”
井田的所有权属周王,由他分配给庶民使用 。这就涉及到政治上的分封制 。
井田制的瓦解|为何说井田制的瓦解是礼崩乐坏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