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田制的瓦解|为何说井田制的瓦解是礼崩乐坏的根源( 三 )


这样的背景下,各地的私田急剧增加 。诸侯、大夫们开始富起来,一有财富,腰杆便直了,周王便不能再轻看他们了,不能任意侵夺他们的田地了 。而且各诸侯之间为田地的争斗、诉讼也开始出现 。
开辟和耕种大量私田,当然需要大批劳动力 。而用奴隶制的办法已不能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于是,一些顺应新形势的贵族为了招徕劳动人手,就开始改变剥削方式,如齐国田氏向庶民征赋税使用小斗,把粮食贷给庶民时则用大斗;晋国韩氏、魏氏、赵氏采取扩大地亩,而不增税额的办法,收买民心 。这样,奴隶们纷纷从公田逃往私田 。奴隶的逃亡,使一些国家的公田,“唯美桀桀”变成了荒原 。井田制再也维持不下去了 。
(四)礼乐崩坏为何先出现在鲁国?
井田制可以说是周王朝的基本国策,基本经济制度,根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则,一旦井田制瓦解,与之相配的政治制度和一套所谓“周礼”,必将面临危机 。所以就出现了前面提到的,鲁国卿大夫季平子的违规现象,即孔子眼里的“礼乐崩坏” 。那么,为何礼乐崩坏最先出现在孔子的故乡鲁国呢?
按说礼乐制度的制定者是周公,而周公后人的封国正是鲁国,鲁国有周公这个先祖做后盾,所以历来被称为“姬姓宗邦”,是诸侯国中最有名望和号召力的国家 。鲁国对于礼乐的尊崇也是最突出的,时人称“周礼尽在鲁矣” 。鲁国成为最典型的礼仪之邦,却为何最先礼乐崩坏了呢?
一方面,由于牛耕和铁制农具的应用和普及,鲁国的农业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大量的荒地被开垦后,隐瞒在私人手中,成为私有财产,鲁国的“民间”势力变得强大 。另一方面,对于鲁国朝廷来说,日渐膨胀的贵族消费和频繁的战争,导致财政亏空,特别是民间的私田不向诸侯们纳税,财政收入占全部农业产量的比重不断下降 。于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鲁国率先进行了改革 。
井田制的瓦解|为何说井田制的瓦解是礼崩乐坏的根源



公元前594年,鲁宣公十五年,开始实行史上有名的“初税亩”制度 。即规定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田亩收税 。初,即开始;税亩,指按土地亩数对土地征税 。具体方法是:“公田之法,十足其一;今又履其余亩,复十取一” 。原来井田制是九百亩中取一百亩,而“初税亩”之后,公田之外再收十分之一的税,也就变成了约十分之二的税 。这样鲁国的财政收入增加了,但同时它也在法律上正式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化 。
《左传》中说:“初税亩,非礼也,谷出不过藉,以丰财也”,直接点中要害,于是“礼乐”在鲁国率先“崩坏”了!于是孔子急了 。
由于鲁国本就是天下诸侯国在礼乐法治的带头人,楚、郑、晋、齐等国一看鲁国这办法不错,于是大家争相仿效,也陆续开展税亩制,井田制终于瓦解 。于是鲁国“崩”,大家“齐崩” 。
于是公元前359年,一代改革家商鞅炫丽登场,在秦国进行彻底的划时代变革,“废井田”、“开阡陌”,历史走向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