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三角形的特性》说课稿怎么写?( 七 )


二、说教法、学法 。
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体验中学习数学" 。
根据上述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本节课我采用直观演示、引导探索、讲解示范、操作发现等方法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学习活动 。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为此,在本节课的学法指导中,我将指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自主探究、发现数学知识 。将观察发现、操作比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法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让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来亲身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实现知识的有效建构 。
三、说教学过程 。
根据新课程理念和学情特点,我设计了以下4个教学环节 。
(一)生活情境,直接引入
先请学生观察生活情境图,直观感受生活中众多地方都要用到三角形,直接引入新课:"三角形的特性" 。
【这样由生活现象引入数学知识的学习,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教学活动的展开(进一步探究新知)做好铺垫 。】
(二)自主建构,探究特征
本环节是本课的重点内容,为了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共分为三个层次进行教学 。
第一层次:尝试研究,探究特征
先请同学们拿出数学用具盒打开钉子板,在上面用最快的速度围成一个三角形;再请学生在图本上画一个三角形;最后请同学们拿出三角板,数一数、摸一摸三角板有几个角和几条边,并说一说自己对三角形的认识 。师生总结三角形的定义 。明确三角形的特征: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顶点和三个角 。教师再因势利导,帮助学生重点理解围成的涵义 。然后请学生试着总结三角形的定义,标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最后讲授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
【设计意图:在探究三角形的概念时,围成是重点,也是难点,为了有效的突破难点,我请学生在钉子板上围出三角形,在有效的操作活动中,学生直观理解了围成的含义 。而且通过围、画、数、摸、说等一系列数学活动,使学生充分理解了三角形的含义及特点 。】
第二层次:尝试操作,体验画高
三角形高的认识及画法,是本节课的难点 。为了突破难点,我把三角形高的知识,融入到实际问题的情境中,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层次:
首先,用课件出示两个人字形屋架图,让学生观察,分辨哪个屋架要高一些?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引导学生对屋架的高度进行测量 。教师再用课件,把两个屋架的实物图抽象成两个三角形,在刚才测量屋架高度的部位画上一条虚线,"三角形的高"就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学生理解得也会更为透彻 。然后,让学生自学三角形高和底的定义,在此基础上调动已有知识经验,自己探索画出一条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