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数学变化的队形教案怎么写?( 二 )


活动反思:
数学活动《变化的队形》主要是让幼儿能够不受物体形状、大小排列形式的干扰 , 正确感知10以内的数量 。本次活动吕老师首先利用情境导入“今天森林里的小动物要举行舞会 , 看有哪些小动物来表演 , 首先登场的是谁?”引起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然后 , 出示大小不同排列的两组猫 , 让幼儿说一说 , “这些猫有哪些不同?”“大猫有几只?小猫有几只?”大猫小猫是一样多的 , 如此来让幼儿了解数量的多少与大小无关 。
活动第二部分是出示大小一样的`10只燕子 , 分别请幼儿来说一说 , 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燕子是怎样排列的?“一字形”、“弧形”“三角形”它们的数量一样吗?(一样)从而老师得出结论 , “在数量不变的情况下 , 不管队形怎么变 , 它的数量都不会增多或减少” 。
活动的第三部分最难 , 教师出示了“一字形”排列的大象、“弧形”排列的小羊以及“三角形”排列的蚂蚁(既有大小不同、又有排列不同) , 让幼儿看一看哪个小动物最多、哪个小动物最少?小朋友是怎么知道的?用什么方法最好?从而教师小结“感知数量的多少 , 不能受大小、排列的干扰 , 要用数的方法才能正确得出结论” 。
活动的第四部分是操作 , 教师首先讲解操作要求 , 然后幼儿操作 。在操作过程中教师注重个别指导 , 特别是对能力差的小朋友进行一对一引导 , 让幼儿掌握今天所学内容 。最后教师评讲幼儿操作 。此次活动小朋友们的操作正确率很高 , 基本可以掌握今天所学内容 。
数学活动本来是枯燥无味的 , 但是教师加入了有趣的故事情境 , 然后还有PPT动画 , 紧紧地抓住了幼儿的注意力 , 而且整个活动由浅入深 , 结构合理 , 重点突出 ,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 师幼互动良好 。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 发挥了幼儿的主体作用 。

中班数学变化的队形教案怎么写?


大班数学《队形变变变》
执教教师:聂晶晶
单位:巩义市东区实验幼儿园 设计意图:
中班幼儿已经学习了10以内数与量的对应 , 建立了一定的数物关系 , 在进行10以内数物结合时我发现有个别幼儿摆出了不同排列方法的物体 , 并引起班级许多小朋友的兴趣 。所以我就设计了《队形变变变》这个数学活动 , 数的守恒对于中班孩子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 , 怎样把这样一个比较难的数学概念形象化让幼儿好接受呢?于是我创设了森林里要举办运动会的情境 , 以欣赏动物们表演时变换的不同队形贯穿整个活动 。活动中我为避免传统数学活动的枯燥无味 , 就将故事、音乐和游戏有机地整合到数学活动中 , 让枯燥的数学“动”起来 , 让幼儿从设计的各个环节中 , 感受到数的守恒现象 , 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同时我还大胆尝试让幼儿用10个圆形磁铁设计啦啦操表演的队形 , 并用简单符号进行记录 , 对应记录对于中班孩子难度很大 , 极具挑战性 。活动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