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余数的除法》数学说课稿怎么写?(13)


基于以上思考 , 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经历由生活经验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 , 体会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通过具体情境 , 体会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很多把一些物品平均分以后还有余数的情况 , 会读、写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
3、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 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
(二)、教学设计
为了能最大化地落实教学目标 , 有效地突破重、难点 , 我设计了“情景导入 , 激发兴趣”、“操作体验 , 建立模型”两个教学环节 。
首先 , 是“情景导入 , 激发兴趣”环节 。上课伊始 , 我请同学把12个苹果放在盘子里 , 你怎么放?用花片摆摆 。完成表格 , 观察方法 , 你发现了什么?还能不能举些不能平均分的例子?
接着 , 进入到第二环节“操作体验 , 建立模型” 。学生实际摆花片进行折纸鹤、分画片的学习 , 从实物中得出结果 。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 , 创设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 ,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我根据这一理念 , 并遵照低中年级学生的直观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的思维规律 。在这一环节教学中 , 充分运用直观手段进行教学:
1、引发问题 , 感知新知
首先 , 我创设了“分苹果”这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 , 让学生充分参与 , 巩固“平均分”这一概念 , 再让学生根据这一情境提出问题“12个苹果每2个一份” , 引出除法算式“12÷2” , 利用已经学过的表内除法知识进行计算 , 明确商是6 , 再结合刚才学生“分一分”的活动 , 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每盘分2个 , 正好分完 , 没有多余 。
2、操作演示 , 建立表象
在感知了我们在平均分一些物品“正好分完”这一情况后 , 我问学生 , 在现实生活中 , 我们平均分物品时是不是每次都正好分完呢?通过反问 , 引起学生进一步探索新知的欲望 。随即 , 我抛出问题“12个苹果每5个一份” , 引出除法算式“12÷5” , 这一问题 。让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后 , 体会不能正好分完的情况 , 经历实践到认识这一过程 。先让学生用12个花片代替苹果 , 摆一摆、分一分 。交流各自不同的分法 , 让学生讨论、交流 , 明白是因为不够分 , 所以这些苹果不能正好分完 , 这个剩下的“2”就叫余数 。如此建立余数概念 , 不仅准确 , 而且学生印象深刻 。接着指导例1、例2分花片的方法 , 运用图可以直观得到结果 , 并且会读算式 。适时进行练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