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妍美”与“刚硬”

“妍美”与“刚硬”
文章图片

书法史上每一种以朝代为代表的标志性书风的形成,都伴随着文化冲突与融合 。元代书法从吴文化与越文化不同的文化特质出发,形成了影响至今的以赵孟頫为代表的温润典雅、妍媚纤柔的代表性书风和与之截然不同的杨维桢的狂放恣肆、刚烈坚韧个性化书风 。
|吴文化与赵孟頫书风的形成|
项穆曾评价赵孟頫的书法温润闲雅,通常这种“妍美”被大多数人误认为就是“二王”书风,甚至“赵体”成为书法的标志或代名词 。从来没有一种书风书体是这么的雅俗共赏,书法家在世的时候就成为主流,并引领了后世几百年 。甚至是今天,我们依然能感受到赵孟頫带来的强大影响力 。
赵孟頫的书法为大众广为接受,在于它的那种亲和力,如同江南山水带给人美好而诗意的感受,既是宫廷的又是大众的,他的那种雅化的书法艺术不仅让朝廷赏识、士人称许,同时又获得广泛的民众景仰与支持 。
从唐宋开始,江南变成了人们心目中的天堂 。靖康之变以后,北方的士族文人大举南迁,其中既有官僚、贵族,也有一般平民,吴地逐步开始成为经济文化的中心 。元代初期,江南地区的知识分子,大多怀念前朝,拒不与新朝合作,如郑思肖等一批才华出众的文人,宁愿放小格局,投身于文艺创作,唯求“不管六朝兴废事,一樽且向图画开”,经常相聚在一起,饮诗唱和、作诗论书 。等级制度使知识分子的地位空前沦落,元代的社会在文人中弥漫着一种今不如昔、压抑沉闷的情绪 。原本把参加科举考试金榜题名作为追求的人生目标,此时身心遭受到沉重的打击,即使士人得以为官,也常处在矛盾的心态之中,不再有唐人博大的自豪与激情,或是宋人洒脱恣肆的心境 。
赵孟頫的柔,一方面是赵孟頫独特的创造,另一方面又是对于元朝做出的妥协 。元代的统治者对汉人的文化理解并不是那么深刻,赵孟頫“雅俗共赏”的理念又很符合统治的需求,自然成为了元朝廷“藻饰太平之美”的不二人选,成为了官方认定的书法家 。这在后世往往被看成了骨头“软”,清人冯班就说:“赵书精工,直逼右军,然气骨自不及宋人,不堪并观也 。”其实并不全然是这样,更准确地说,赵书是对南宋皇家演变而来宫廷书风进行的“精致化”创新 。赵书“回归”二王书风,但无法复制王书的自由洒脱,而是用“妍美优雅”替代魏晋风骨的“萧散简远”,对王书做出了新的诠释 。
吴文化以其隐性的形态积淀在每一个身处于其中的人,他们被吴地江南山水所激发,受到民风文化以及精神直接间接的浸润,从而创造出新的文化 。赵孟頫精神寄托其中,自然也具有了江南精雅恬淡的境界 。吴文化的精致优雅、从容不迫,在古朴与雅致、婉约与刚强之间达到了“和”的境界 。赵孟頫善于将自己的个性、地域文化特质有机结合,将宫廷文化与当地的吴文化巧妙融合,以“中和”的方法化之,创造出适合自己个性、又具有普遍审美意义的书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