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学目主要工作内容 古诗词教学中几种常用的方法( 六 )


(3)成就风格:①成就 ②风格
2.论世:背景链接:
(1)乌台诗案一贬谪黄山
(2)沙湖道中遇雨
(二)全体感知:
1.小序交代了什么关键信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词的上下两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都在描写雨中的情况吗?
3.本词的词眼是什么?
1.| 时间: 3月7日
丨地点:沙湖道中
丨环境:先雨后晴
| 事件:遇雨
丨人物:仆人、同行、余.
丨 情感:狼狈不觉
→作用:说明了写作缘由 。
2.→雨中事:踏雨吟啸 → 怡然自乐
→雨后情:蓦然回首 → 云淡风清
3.→一蓑烟雨任平生 / 也无风雨也无晴
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完成 。
培养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初步感知怎本内容,对词的内容有个整体性的把握 。
1.从词中我们可以剖析出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2这首词是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来成就其艺术高度的?
1.→一个拄拐杖、踩草鞋、顶风冒雨、吟啸徐行、不畏艰难、藐视祸难、镇定从容、旷达洒脱的词人形象 。
(1)雨中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
(2)雨后看破人生得失的智者
2.表现手法:

以小见大

曲笔
一语双关
③ 对比
④ 隐喻寄托(象征).
学生合作探究,点拨指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直接描写+间接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他人他物衬托对比),提高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以及概括能力,学生从中可以分析总结出分析鉴赏诗词的方法技巧以及着手点 。整体系统的了解一下诗歌的表现手法,细致入微地掌握这几类表现手法的含义并可以在以后的诗歌阅读中轻而易举地分析 。
作业处理:
写日常小事一桩,来反应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要求:以小见大的手法,300字左右)
评价归纳
定 这人:苏轼
风 这景:风雨
波 这情:旷达
课堂练笔/课后练笔
培养学生的及时运用一些高超的技巧来构建文本的写作能力 。
七、教学评价设计
1. 学生系统的具体的掌握了分析人物形象的方式方法 。
2. 本课内容有些过多,学习对词的表现手法中,能完全理解对比及以小见大的手法,对一语双关仍有待拓展 。
3. 学生互动积极,真正做到了学生自己“动”起来 。
八、板书设计
定 这人:苏轼 一智者//达者
风 这景:风雨 ——自然//人生
波 这情:旷达洒脱
如何教学古诗词我们现在学习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
是相对古体诗而言的
有严格的格式和韵律
在新韵中
平:发声一声 二声的字 如:吃 池
仄:发声三声 四声的字 如:尺 赤
古韵(依平水韵)
平:上平 下平
如:上平:东同童僮 下平:先前千阡
仄: 上声 去声 入声
如:上声:董懂动孔 去声:送梦凤洞 入声:屋木竹目
中字 平仄皆可 不论
格律诗分为律诗和绝句(律诗8句要求对仗 绝句4句相对宽松)
又分为5言和7言
无论是哪一种都分为四种形式
平起入韵式
平起不入韵式
仄起入韵式
仄起不入韵式
注:平起就是 平平开头 仄起仄仄开头 入韵就是指押韵
所有的格律诗全部要求押韵
其中首句可押韵也可以不押韵 其余奇数句不押韵
偶数句必须押韵
押平韵 即尾字是平声字
在格律诗中
有这样一个基本格律
它包含了格律诗的四种形式
仄仄平平仄,仄起不入韵
平平仄仄平 。平起入韵
平平平仄仄,平起不入韵
仄仄仄平平 。仄起入韵
这个格律的每一句就是可以分别作为格律诗的首句
格律诗有两个基本原则
可以根据这两个原则 推导出格律
1.逢双必反
格律诗的格律形式实质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如此交替循环的规律
5言和7言只是截取了前面的5字或者7字
其中对于特俗形式
平平平仄仄
表面上看是连续了三个平
实质上
平平平仄仄
应该是
平平()仄仄(平)
因为尾字不押韵所以只能把后面的平
反到中间
变化成 平平(平)仄仄....
同理
仄仄仄平平
实质应该是
仄仄()平平(仄)
因为尾字要押韵
所以把反的仄字放到中间
变化成 仄仄仄平平
2.对粘原则
拿5言绝句举例
12句和34句称为对句 23句可以称邻句
参考格律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
所谓的对指得是
1句和2句的格律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