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教学设计怎么写?( 二 )


三、读探究,品味语言
学生分成5~6个小组,确定小组主持人,采用脑风暴法,针对问题,合作探究 。
1、师出示小组学习要求:逐段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品味语言 。
2、师进行学法指导:
⑴ 各人畅所欲言自己的阅读体验 。
⑵ 理解诗句时注意课前搜集到的名人事迹 。并联系社会生活及个人经历,这些实例将会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诗歌 。
3、师针对各段内容,分别列出思考题以引导学生的探讨思路,视交流情况适时知道 。
第1小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你能仿照本节的结构,写几句话吗?
提示:A、比喻,顶针 。B、仿写 。
【《理想》教学设计怎么写?】提示学生注意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 。
第2、3小节这两小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提示:A、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理想,正是这些不断提升的理想推动了人类的不断进步 。(“饥寒”中思“温饱”,“温饱”后求“文明”)举例难度不大??B、分析“珍珠链”,“脊梁骨”的作用 。
第4小节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提示:理想的实现,往往要经历多次挫折和失败 。
第5小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意义 。
提示:理想给人力量 。
第6、7小节“获得”与“牺牲”分别指什么?“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提示:两个诗节在内容上相联系,“获得“是为理想奋斗的幸福感,理想实现后的喜悦;伴随而来的个人荣誉只是“副产品”;“牺牲”的是个人利益,觉得“酸辛”的是不为人理解,独自呐喊,奋斗的孤独 。典型实例:鲁迅 。
第8小节你能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遭不辛;理想使不辛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师提示举例,如“江姐“ 。然后引导学生再举例,加深理解 。
第9小节与第8小节相联系,第8小节正面写理想的人生意义,而第9小节则从反面切入,连“罪人“,”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更何况一般人呢 。
第10、11小节在内容上,两个诗节有何不同?
提示:第10小节从被动方面理想被曲解,玷污,该怎么办;第11小节写有些人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 。
第12小节总结全诗,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
(这一环节的设计,重点突出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注意在学法上的指导,使学生有法可循,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品尝成功的喜悦 。同时实例的运用也使课文的思想观念转化为了学生可以理解的情感意识,也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轻松的交流中突破教学的重点与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