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怎么写?( 四 )


[片段三]
教材的练习中有这样一题:量一个圆柱形茶杯的高和底面直径,算出它可装水多少克?
学生动手测量自备的圆柱形茶杯的有关数据并计算它的体积 。
师:水的生命之源 。人每天都要饮用一定量的水,请大家课后查阅相关资料,计算自己每天需要饮用几杯水(自己的杯子)才能保证健康,并把自己对水的想法写下来,下节课我们再交流 。
[教学反思]
精心研究教材是用好教材的基础
教材作为教学的凭借与依据,只不过是编者对学科知识、国家要求与学生进行整和思考的结晶 。但由于受时间与地域的影响,我们在执行教材时不能把它作为一种“枷锁”,而应作为“跳板”——编者意图与学生实际的“跳板” 。因此,教学时,我们要精心研究教材,揣摩编者意图、考虑学生实际,创造性地利用教材 。
1、挖掘训练空白,及时补白教材 。编者在编写教材时,也考虑了地域、学科、时间等因素,留下了诸多空白,我们使用教材时,要深入挖掘其中的训练空白,及时补白教材 。[片段一] 中的例题教学,就挖掘出了教材中的训练空白,并没有把教学简单地停留在一种解答方法上,而是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将得到不同的结果”的道理,从而学会多角度考虑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
2、找出知识联系,大胆重组教材 。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结构,知识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在教学时不能只着眼于本节课的教学,而应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知识系统 。[片断二]的表1仅帮助学生熟练掌握体积公式,此外无更多的教学价值,而重组后的表2不仅实现了编者的意图,而且为“比例”的教学作了提前孕伏 。走出了数学教学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点教学”的误区 。
落实课标理念是用好教材的关键
能否用好教材,关键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否落实了新课标的理念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我们的数学教学不能再以学科为中心,而应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 。教材在编写时不可能面面俱到,教师要心里装着学生,使用教材前反复琢磨,怎样的教学才能符合新理念 。前两个片段就突破了“学科中心”和“知识中心”,走向了“学生中心” 。[片断三]在教材关注学生的基础上向深层发展——不仅让学生动手测量,动脑计算,而且让学生在课外展开调查研究;不仅关注知识技能,而且关注了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对生命之源——水的自我看法)这一片断的教学,其价值就在于渗透了人文关爱 。
学生获得发展是用好教材的标准
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常常脱离教材,片面追求新课程的形式,而忽略了实质——“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每个学生在一节课的40分钟里获得最大发展应作为我们用好教材组织教学的追求 。本节课紧扣教材,“以本为本”,着眼学生的发展,无论是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数学思考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都获得了最大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