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学设计怎么写?

桃花源记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 。
2.理解、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汇 。
3.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4.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 。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背诵课文 。理解、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
2.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
3.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个扑朔迷离的桃源胜景的目的,正确评价“桃源式”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 。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欣赏图片)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脑海中会想到哪个成语吗?(引出“世外桃源”这个成语)“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二、检查预习
1 / 10 1.展示学生收集到的有关资料 。
作者简介:陶渊明,名潜,字元亮 。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谥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 。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忧愤、饥寒、劳累……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 。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避世的因素 。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 。他拒绝同刘裕的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
2.请同桌检查对方注音、解词等预习情况 。
豁然开朗(huò)
屋舍俨然(yǎn)
阡陌交通(qiān mò)
黄发垂髫(tiáo) 便要还家(yāo)
刘子骥(jì)
诣太守(yì)三、诵读和复述
1.请一位同学朗读,要求读出感情,咬准字音 。
2.全班同学结合注解默读课文,准确把握叙事线索和故事情节 。五分钟后请同学复述大意,复述时可适当增加自己的想象 。复述不完整可由其他同学补充 。(教师据此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明确:课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可以按照逢桃花源、访桃花源、寻桃花源的顺序来复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