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学设计怎么写?( 四 )


6 / 10 2.有人说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本环节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引导他们去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 。) 学情预估: 问题一:
1.桃花源美在风景秀丽,美在民风淳朴,美在生活幸福,美在平等自由 。不过,请同学们想—想,在东晋时代,这么美的地方真的存在吗? 生l:我认为不可能存在 。因为当时政治黑暗,兵祸连绵,民不聊生,是个十分黑暗的社会,“桃花源”是由于作者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厌倦而虚构出的如仙境般的地方,它反映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生2:我认为桃花源是不存在的,社会动荡不安,官僚阶级贪污腐败,人民受着压迫,不会有这样的地方存在,并且后来渔人因失约而找不到桃花源的情节也暗示了这一点 。
生3:我认为有可能存在,即使现在还有人迹罕至的地方,何况在一千年之前呢? 生4:我认为有可能存在,因为东晋虽然是个纷乱之世,不过,在这战乱频发的乱世之中,人们向往和平,肯定会有人带领心地善良的人,来到这与世无争的桃源绝境 。冥冥之中,命运只让热爱这美丽且愿意保护这美丽地方的人来到这儿,享受美好生活 。
问题二:
2.有人说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 生l:我认为陶渊明写《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的表现 。在当时黑暗的社会,有人就心甘情愿地沉沦下去,有人则努力地去争取美好的生活,而陶渊明正是这后一种人的一个代表 。他的《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十分美丽的地方,唤起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大
7 / 10 家都努力争取美好的生活 。
生2:我认为陶渊明创造这样一个桃花源,表现了他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但渔人、太守和刘子骥最终都未找到桃花源的情节,暗示了桃花源的可望不可及,也体现了他的消极心态 。
生3:我认为陶渊明是消极逃避现实的 。因为在这乱世之中,作者的心已疲倦,厌烦了这混乱之世 。想找到那样一个世外桃源,躲入桃源之中 。
生4:我认为陶渊明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的,要不然他不会将桃花源写得那么美好,宛若仙境 。这说明他心中还是向往美好生活的 。六、全文总结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那样一个战乱频仍,政治腐败,民生凋敝的黑暗社会里,深感痛苦和不满 。但是要想改变社会现状又根本不可能,于是他只好弃官归隐,洁身自好,安贫乐道 。他憧憬着那种没有君主、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劳动、民风淳朴、平等自由的理想社会,本文正是这种理想的生动写照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农民的意志和愿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疑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但是这种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否定,也反映了作者消极避世的思想 。作者也明知这只是一种空想,无非借此寄托自己超然高举之思,开头、结尾的写法对此都有所暗示,桃源究在何处,没有具体点明,人们想再访也不可得 。七、课外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