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如何写?

《呼风唤雨的世纪》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小教版第七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属于科技类课文 。文章的作者仅用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 , 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 , 唤起学生热爱科学 , 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 。教学这篇课文 , 一是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二是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较为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
由于课文是一篇科技类文章 , 文中的语言比较枯燥乏味 , 形象性不强 。因而 , 在教学课文时 , 我利用一些图片 , 音像呈现 , 提供说话练习等教学手段创设情境 , 缩小学生与文本在内容、时空、情感上的差距 , 凭籍课前的这一精心预设为课堂教学的精彩生成提供平台 。
首先激趣导入 , 让学生充分感受神奇的力量 , 然后引出课题 , 接着紧紧抓住课文的中心句——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 细读文本 , 充分把握言意融合的文本生长点 。引导学生在各种画面、科技短片的视听情境中 , 在生活的前后对比中 , 在穿越时空隧道 , 回到原古时代的想象中自主建构 , 逐层推进 , 把多元理解与语言品味紧密结合起来 , 从而真切地体会到是科学技术让人类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教学时 , 我努力营造轻松和谐的对话氛围 , 像这样的科普性文章 , 单单介绍一些常识是不够的 。为了让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语言的实践运用、品读、想象与表达 , 也为了让语文课堂教学真实与扎实 , 我不但抓住文章内的重点句 , 还设计了几个说话训练 。
在一节课即将结束之前 , 我引发学生新的生成的兴奋点——“你还希望科学技术能给我们带怎样的奇迹来改善我们的生活”学生的思维再一次得到激活 , 他们在自由交流中激发起热爱科学的情感 , 和学习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 。他们在一次次探究中提升了认知水平、知识建构 。可想而知 , 收获定是不少的 。
当然 , 在本次的教学的过程中 , 也出现了很多不尽如人意的遗憾 。虽然本篇课文不是以情感为主线 , 但在调动起了学生自豪、骄傲的情绪后还是应该让学生读读重点句 。我做到了从文本中走出来 , 谈感受、说想象 , 但却忽视了再回到文本中 , 因而给人感觉 , 整堂课课外知识涉及的过多 , 对课文本身的语言文字理解的不够到位 。另外有些提问的针对性不强 , 对学生的回答没有做出合理的判断和追问 , 这些都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学习和注意的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