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如何写?( 三 )


一节课下来 , 我觉得以下几点做法值得一提并加以讨论 。
一、这是一篇科普性文章 , 老师在教学时对朗读的指导不必太过分要求 , 因为它不同于其他文章 。但是 , 今天 , 我在教学中 , 抓住了课文第一段“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和另一句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 , 千树万树梨花开” , 着重进行了朗读的指导和点评 。我认为这两句话 , 很生动地体现了作者的意图 。学生在朗读时也是激情飞扬 , 自豪满怀 。不知道这样的处理恰当否?
评价与反思:
二、关于指导朗读四个“没有”一句 , 本来预设让学生读慢一点 , 读出一无所有的感觉来 。但学生在此出现了意见分歧 , 有的说该读快一些 , 因为心里很着急;有的说要读慢一些 , 因为什么也没有 , 心情很失落 。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 , 所以在现场指导朗读时 , 我让学生带着各自的理解读 。
三、对“农耕社会”的理解可以更深入 , 文章做得更足一些 , 让学生事先多查一些资料 , 课上进行交流 。这样学生对以往科技的落后的理解会更深入 , 从而才能对20世纪现代科学技术发展速度之快、成就之大才能更深有感触 。
四、要更加关注细节:要向学生强调先默读再动手画 , 否则很多学生会将读这一环节直接跳过 。要提高要求:可以融进学法渗透 , 学完一段后梳理一下本段写作方法 。
这篇课文是科学常识性说明文 , 主要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 , 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 。科学常识性说明文 , 设计不好就容易成为资料展示厅或者科学常识课 , 失去了语文的本真 , 缺少语文的味道 。学生理解会有一定的难度 , 因此我特别重视学生的课前准备 , 布置学生当当小采访人员:采访长辈过去的生活(回家采访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你们从小到老、从小到成年 , 吃、穿、住、行是怎样的?写写自己现在的吃、穿、住、行情况 。对比后写上自己的些许感受 。)四年级的学生 , 已经适应了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全新的结构与内容 , 也应当具备一定的收集信息的能力 。在本学期其中的一个训练知识点 , 学生都必须具备搜集并收藏资料的能力 。)本学期另一个语文学习知识点就是把网络搬到语文教学上 。在讲授本课时 , 我两度要求学生运用网络教学 。一是在学生自学时 , 把收集到的好词发到教师博客上 , 然后学习齐共享 。另一次就是在讲授课完 , 根据学生的对20世纪的科学成就的收集 , 把收集到的传到博客上 。合理地选材是一堂课是否精彩的前提和关键 , 有内容有内涵的课堂才是有生命的 , 才能唤起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 促使积极思维的动力 。作为第一课时 , 我重点学习三、四两个重点段 , 给课堂注入了活力、注入了内涵 。当讲到第四自然段的科技成就时 , 让学生再举出一些例子 。学生一下子就打开了思维的闸门 ,  “磁悬浮列车、X射线、纳米技术、载人飞船、数字电视……”学生一口气说出了很多很多 。学生活跃的思维、热烈的发言带动了课堂的气氛 。当理解“忽如一夜春风来 , 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诗时 , 学生激情的朗读把一篇枯燥的说明文融入了浓浓的诗情画意 , 也强烈地感受到了20世纪取得的巨大的科技成就 , 强烈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当下课的铃声响起 , 我和孩子们还深深地沉浸在文本带来的精彩中 。这样的成功都源于丰富的课堂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