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滨孙漂流记》教学设计写法怎么样?( 四 )


第一、创设了浓厚的读书氛围和宽松的交流环境 。
从课堂教学实际来看,杜老师具有扎实的语文教学功底,能很好地驾驭课堂,教态庄重自然富有感染力,师生情感十分融洽,教学语言精当简练,优美诗意 。从课堂师生关系来看,老师能发挥好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中的“平等中的首席”地位,精心组织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语言自然贴切又生动流畅 。并真正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学习 。学生课前对原著的阅读以及课上展示的内容,都由学生自己做主 。整堂课使学生学有目标、学有收获;能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上,教师的及时评价,具有启迪性、鼓励性和指导性,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处发展 。
第二,正确地处理了“预设”与“生成”、“点拨”与“空白”的关系 。这堂“名著导读”课,任务是解读《鲁滨孙漂流记》这部长篇小说 。解读的重点是感受人物精神 。这就是“预设” 。至于学生怎样去解读,对这些问题怎样去认识,认识到什么程度,又是难以“预设”的 。杜老师引导着学生从教材及补充材料上来感受鲁滨孙这个人物形象。这些既是预设,又是在老师的点拨下所“生成”的成果 。当然,“点拨”不是“给予”,而是通过“点”,通过“拨”,把学生带入一种境界,让学生自然地去找到有价值的东西,也就是要给学生留有适当的“空白”,“空白”越大,学生发挥的余地就越大 。
第三、面向全体,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这堂课真正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者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成了课堂的主人 。老师只起到引领和点拨的作用 。而恰恰就是这样的引领和点拨,学生的各项语文能力(听说读写)都得到了培养和训练,尤其是“说”的能力,即表达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培养和训练 。这从课堂学生发言的次数和时间,以及发言的水平可以看得出来,本堂课学生发言人次达到27人次 。这与传统语文教学为了应试的需要,只重视读写,而忽视听说有所不同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一教学模式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的不足,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

《鲁滨孙漂流记》教学设计写法怎么样?


教材简析:
《鲁滨孙漂流记》是历险小说,鲁滨孙是英国作家笛福写的《鲁滨孙漂流记》中的主人公 。鲁滨孙喜欢航海和冒险,一次乘船前往南美洲,途中因乘船遭遇风暴失事,只有他一个人被大浪冲到一个荒无人烟的海岛边 。鲁滨孙在严酷的生活面前,历尽艰难困苦,战胜种种困难,不但供给了自己日用所需,而且经营了一片肥美的土地,居然在海岛上生活了二十多年才得救回国 。小说情节生动,细节逼真,描写细致,语言流畅,富于深刻的哲学和社会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