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怎么写?( 四 )


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句子 , 并说出理由 , 然后师生相互质疑 。
二、媒体设计
第一节诗歌配乐理查德与鲍丁·斯坦博格的长笛与钢琴合奏《母亲教我的歌》 。
第二节诗歌配乐理查德与鲍丁·斯坦博格的长笛与钢琴合奏《大海》 。
课件提供群山、大海的图片 。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每个人在童年时代 , 对生活 , 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 , 对未来 , 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 。那么 , 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 , 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 , 给我们又会带来什么启示呢?今天 , 我们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 , 和山里的孩子一起 , 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
二、整体把握 , 理清思路
1、掌握课后“读一读 , 写一写”:
在课文句子中划出词语 , 明确词不离句 。查词典 , 明确认知上有困难的词语的意思和读音 。
读课文做到字正腔圆、顺畅流利 。
2、整体感知:
熟读课文 , 把握内容及感情 。
⑴诗中的“海”和“山”蕴含着什么意思?
探究学习:
诗的第一节写了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海”、“山”就是现实中“海”和“山” 。
第二节诗写了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其中“山”比喻困难、障碍等 , “海”比喻理想、信念、成功等 。“山那边是海”实则是诗人矢志不移的信念 。爬上山去看大海也就成了为理想而艰苦奋斗的积极行动 。“山”不止一座 , 只有坚持不懈翻过连绵群山 , 才能见到那美丽的大海;理想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 , 还需漫漫旅途的百折不挠的艰辛跋涉 。所以这首诗写了诗人对人生信念和理想的追求 , 抒发了诗人渴望实现理想的感情 。总之诗歌意蕴很丰富很含蓄 , 除了理解字面意思以外 , 还需深入把握诗歌的深层含义 。
(以上探究内容 , 尽量鼓励学生多参与 , 多思考 , 多说 , 不强求标准的答案 , 意思正确即可 , 要注意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
⑵朗读这两节诗应该分别读出什么语气?并说明理由 。
(配乐 , 营造氛围 , 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探究学习:
第一节应读出“向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的语气;
第二节应以“肯定、坚决”的语气为主旋律 。
重点练读语句:
(生四人讨论 , 各组合作学习 , 拟朗读处理方案)
“是的 , 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处理方案一:一、二行喃喃自语、声音由平渐高语速由慢渐快;三、四行语锋陡转、语气加强、肯定坚决、语速急缓交错;五、六行语速稍慢、稍拖音、低沉但浑厚转为高亢响亮再转为低沉减弱 , 要读出对理想的渴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