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思想感情:登幽州台歌全诗内容和诗意( 三 )


武则天时期开设武举 。据《通典》的记载:
武举是长安二年即702年开始举办的,考试程序和科举是一样的,内容则涉及射箭、骑术、负重、枪术等,还看身材和口才,嘴笨还不行 。
举办武举与科举一样,都是鼓励文人学士投身仕途,可以当文官,也可以当武官 。
对于古代文人学士的培养和选拔规模进一步扩大,也为他们 “ 朝为布衣、 夕为卿相”的社会角色转换提供了广阔的机遇 。于是踏入仕途, 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就始终成为古代文人阶层追寻现实生存的价值取向和人生归宿 。
然而,武后为了维护政权统治,实行酷吏政治,设立监狱,鼓励告密,甚至罗织罪名,铲除异己 。酷吏政治时期,朝廷上下风声鹤唳,人人自危 。
可以说封建皇权的专制统治和权力争斗,很难使古代文人学士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理想与抱负 。
诗人陈子昂24岁科举及第踏入仕途,却发现空有一腔理想抱负,施展才华的空间与机会是十分有限的 。
他被武则天的侄子武攸宜降职军曹后,失去了最后的建功机会 。他独自登上幽州台这一历史古迹,抚今追昔 。面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天地悠悠”的时空情景,一无所见的陈子昂“独怆然而涕下” 。
陈子昂的孤独感源于诗人个体对现实人生的追求,而且承载着古代文人学士阶层追寻现实生存归宿与人生价值不得实现而产生的怀才不遇,无人赏识的孤独感 。
失意的文人学士时常哀叹时世多艰、命运多舛 。一旦他们科举及第踏上仕途,官场的险诈,权力争斗的残酷,不仅使他们触目惊心,而且面临随时被淘汰出局的危机 。
即便是他们心计细密, 步步为营, 竭精尽虑,也很难在政权更替与权力争斗中,实现他们的政治抱负与人生理想,甚至还会招致不虞之灾 。于是古代文人学士阶层中普遍存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怆与孤独感 。
《登幽州台歌》整首诗就凸显了悠悠天地间一个独孤的涕泪泗流的诗人形象,而这个孤独流泪的诗人形象正是承载了古代学士阶层孤独情怀的情感内涵 。03.孤独情怀的第三层内:人类不可逃脱的孤独感在体验《登幽州台歌》孤独情怀的过程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诗句中的“古人”与“来者”不必确指:
古人,指前代的明君贤士,如燕昭王,乐毅等 。来者,指后世的明君贤士 。
上述确指明君贤士有狭隘之嫌 。“前不见古人”是在感慨古人生命的短暂,而“后不见来者”是诗人自叹生命的有限 。
“古人”与“来者”已经不是指每一个人或某一类人,而是人类身份的泛指 。
这首诗在艺术表达上,通过古往今来时间的永恒流转与人类生命的短暂对比,“念天地之悠悠”无涯的空间中映衬人类的渺小,传达了在悠悠天地间,无限的时空中,人类的渺小与生命的短暂,这是人类与生俱来,无法逃脱的孤独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