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诗词译文 毛泽东诗词十六字令三首翻译( 七 )


世事变幻 , 雪泥鸿爪 , 时间又到了1933年夏 , 多少年过去了 , 毛主席又置身于大柏地 , 这一次他的心情也不太好 , 因1932年10月中共苏区中央局宁都会议后 , 毛泽东受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路线排斥 , 被免去红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的职务 , 改去地方上主持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工作 , 这年夏天(即1933年)他因从事调研工作 , 领导中央苏区的查田运动才重返大柏地 , 面对昔日金戈铁马的战场 , 他感慨万千地抚今追昔 , 一口气写下了这首诗 。
此诗一开始就描绘了当日夏天傍晚雨后晴空的山水风景 , 先从目前夕阳西下的晚空入笔 , 一来就是七个颜色字 , 而且每字每顿 , 突兀奇瑰 , 有破空到来之感 , 同时又十分形象传神地给了我们一幅斑斓的夏日黄昏图 。接着第二句更加大胆灵妙 。究竟是谁手持彩虹临空而舞?仿佛诗人将自己溶入其间;这如画的风景谁来描绘 , 谁来掌握?令人读起来就是诗人自己 , 他就是这样美景的绘图人 , 这美景的变幻者 , 这“红雨随心翻作浪”的真正主人 。
然后从空中到眼前的夕辉与青山 , 黄昏雨后的群山格外苍翠欲滴 , 在夕阳的映衬下闪烁着绮丽的暮色 。这三、四句中 , 虽然第三句化用花间词人温庭筠的“雨后却斜阳”但并非落入花间派的婉约纤柔之中 , 其中一个“复”字就显得比“却”字有重量 , 更肯定 , “却”字却更婉转、更轻一些 。而且第四句的风物也呈浩然大气 , 尤其是“阵阵”二字 , 有浩荡铺展之势 , “关山”二字也是从大象入手 , 最后一个“苍”字显得气韵悠荡 , 无边无涯之感回荡于心头 。
下半阕起首二句才点出此诗追忆的主题 , 上半阕整个是写今日风景(即1933年夏天大柏地的风景) 。当年的激战如今已成为烟云 , 只有雨后墙壁上还残留着一些弹洞 。这些追忆并非随意道来 , 它将立即为我们创造出一个新意境:“装点此关山 , 今朝更好看 。”这的确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对美的新发现 , 因为在一般人的眼中 , 弹洞点是不好看的东西 , 但在诗人眼里 , 一切都是物随心喜 。就用这些弹洞来点缀祖国河山吧 , 它在夏日黄昏雨后的晴空里显得分外美丽 。因为它展示了一种新风景 , 诗人在此也预感到一个新世界 。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 , 千里冰封 , 万里雪飘 。
望长城内外 ,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 顿失滔滔 。
山舞银蛇 , 原驰蜡象 , 欲与天公试比高 。
须晴日 , 看红妆素裹 , 分外妖娆 。
江山如此多娇 ,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
惜秦皇汉武 ,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 稍逊风骚 。
一代天骄 , 成吉思汗 , 只识弯弓射大雕 。
俱往矣 , 数风流人物 , 还看今朝 。
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 。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 , 领导全党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 。在陕北清涧县 , 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塬 yuán :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因流水冲刷而形成的一种地貌 , 呈台状 , 四周陡峭 , 顶上平坦 。)上视察地形 , 欣赏“北国风光” , 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
这首词分上下两片 。上片描写北国雪景 , 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片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 , 纵论历代英雄 , 抒发诗人的抱负 。
北国风光 , 千里冰封 , 万里雪飘 。
这三句总写北国雪景 , 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 。“北国风光”是上片内容的总领句 。“千里”“万里”两句是交错说的 , 即千万里都是冰封 , 千万里都是雪飘 。诗人登高远望 , 眼界极为广阔 , 但是“千里”“万里”都远非目力所及 , 这是诗人的视野在想像之中延伸扩展 , 意境更加开阔 , 气魄非常宏大 。天地茫茫 , 纯然一色 , 包容一切 。“冰封”凝然安静 , “雪飘”舞姿轻盈 , 静动相衬 , 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