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文昌塔诗词 求关于广州的诗词(13)


6、天主教堂
黄圃天主教原属澳门教区,解放后属江门教区管辖 。教徒主要是清末民初到黄圃行医的受西方教育较深的人士及其家属,以及原黄圃大滘村一队的部分人家 。黄圃天主教会始于清朝末期,当时有2名法籍传教士,教徒20余人 。日寇入侵黄圃后传教士出走教务中断 。1945年日本投降后,肇庆人李磐石因毕业于澳门而受派到黄圃传教,使黄圃天主教会得以重开 。当时无固定教堂,辗转于北头坊农家一带活动为主 。解放后始定居于三社坊上街(原镇中学后面)的一间政府土改没收的公房改建而成 。“文革”开始又因横扫封资修牛鬼蛇神而中断 。1977年“文革”结束后得以恢复,设教堂于南边街 。以后教会信徒不断扩大,1993年新建一座占地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的天主教堂于南坑社市场侧 。每逢星期天或天主教会重大节日,教徒们都前来礼拜和聆听教经,教徒遇重大事情如结婚等也到教堂举行仪式 。黄圃天主教会现有教徒约130人 。
7、革命烈士陵园
烈士纪念碑座落于群蜞岗,建于1949年,原是解放战争时期的烈士墓 。1963年扩建为陵墓,占地面积121平方米 。1969年重建,陵墓呈圆形,直径27.5米,为烈士骨塔龛,装有抗日战争和国内革命战争年代及建国后牺牲的烈士遗骸 。墓前碑高10米,刻有“革命烈士纪念碑”七个大字,碑座镌有48位烈士事迹志铭 。在80年代,政府再斥资数十万元,扩建烈士陵园,在烈士碑的西南面和后面分别建起了小亭,在登山的路上用混凝土铺设了梯级,在路中央筑起了一个庄严肃穆的混凝土结构的牌楼 。现在,烈士陵园已成为一座公园,是黄圃人民凭吊烈士和休憩的去处 。
第二节 残存古迹
1、鰲山书院
位于黄圃镇鰲山山麓下的塘边街松排路尾 。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知县彭科倡建,为香山县最早的书院之一 。鰲山书院的建设颇具规模,入门处为天井,天井后是二层高的楼阁,称为讲堂 。楼阁外复为广阔的天阶,两旁盖有书房,共有八座 。书院后座为文昌殿,供奉着文昌公 。鰲山书院建成后,为封建科举培育人才,如嘉庆年间的文林郎王麟五;同治年间的郎中关献璐、武举何在芳;光绪年间的进士何文耀、举人孔广霖等,皆出于此书院 。清朝末年,废科举,兴学堂,鰲山书院曾开办过女子学校 。民国期间,也曾在此开设过初级小学、高级小学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这里为惠正小学的校址 。新中国成立后,鰲山书院成为黄圃区政府所在地 。后由于不断改建,原来鰲山书院的面貌已大为改变 。
2、留春圃
原位于三社坊的私家园林 。建造人为刘东序 。刘东序为大黄圃三社人,是位文人,但未能考取功名,为人有骨气,擅长赋诗,特别仰慕屈原,后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屈东序” 。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广东天地会起义,屈东序从家乡避难来到顺德县大良,游览了清晖园,产生了一个想法,就是在自己的家乡,也建造一座类似清晖园的园林私邸,以作隐居 。回到大黄圃后,他便在居处三社坊开始策划经营,到了光绪年间,园林始具规模,取名“留春圃” 。后经曾孙刘兆文不断扩建,更具规模 。以亭台楼榭为重点维修、扩建对象,内部装饰更是精心布置,书画、诗词,遍布各个亭台楼榭、大屋等处,给人一种书画世家、长盛久远之印象,是很多文人墨客向往的地方,其临河正门两侧联:一桥一溪时行时止;半耕半读恒产恒心 。门上横额书“留春圃”三字,是黄圃第一之名胜游览之地 。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留春圃的景物犹存 。留春圃的前门正对着一条小河,河对岸有几株四五人合抱的大榕树,其中一枝枝丫伸过河岸,罩于大门之上 。大门口左右两侧有两株10米多高的桄榔树(假槟榔),从远处即可望见 。园内,楼亭台榭分布有致,花草木石点缀其间,菜地蕉林,鸭寮鱼堰,充满田园野趣,园后门处,是两口大鱼塘 。现辑录留春圃园内几组诗联以供欣赏:绿窗联——静对青山寻逸趣,闲临秋水抱中和,横批:竹笑花嬉 。横门联——浦涧泉声晴若雨,板桥松影夏如秋,横批:中通外直 。中座壁联——闲中日长静里天大,桐间露落柳下风来 。闸门联——听鸟观鱼诗书余逸,耕烟解月桑麻铺棻 。闸门联——五六月中无暑气,二三更里有书声 。碑亭联——竹笑花嬉人乐,禽鸣蝶舞风和 。大厅西门联——耕读于斯传五代,钧游到处洽三春 。听泉桥联——古木参天云灿丽,闲花映地日光华 。由此可想见当年屈东序时在园中,是效仿归园田居的陶令渊明的情景 。屈东序的后人恩、祥、生数辈,都住在该园中,也是一个书香之族 。七八十年代,由于子孙分家建房需要,园中景物逐渐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