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洛阳的诗歌诗词 赞美洛阳的诗词、( 五 )


第二句紧承“见秋风”,正面写“思”字 。晋代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 《晋书·张翰传》) 。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客居洛阳,情况与当年的张翰相仿佛,当他“见秋风”而起乡思的时候,也许曾经联想到张翰的这段故事 。但由于种种没有明言的原因,竟不能效张翰的“命驾而归”,只好修一封家书来寄托思家怀乡的感情 。这就使本来已经很深切强烈的乡思中又增添了欲归不得的怅惘,思绪变得更加复杂多端了 。“欲作家书意万重”,“欲”字紧承“见秋风” 。这“欲”字颇可玩味 。原来诗人的心情是平静的,像一泓清水 。秋风乍起,吹起他感情上的阵阵涟漪 。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意念和情态:心里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 。行文顺畅自如,一气流贯,然而句末“意万重”三字,忽又来一个逆折,犹如书法上的无垂不缩 。因此这里诗人的感情并未顺流而下,而是向更深的地方去开掘 。这种手法,看似寻常,实极高超 。诗人因见秋风而生乡思,于是欲作家书,可是千言万语,又不知从何写起 。“意万重”,乃是以虚带实 。刘禹锡《视刀环歌》云:“今朝两相视,脉脉万重心 。”“万重心”、“万重意”,俱是极言思想感情的复杂 。其中究竟有多少心意,每一个有生活经验的读者,都能体会得到 。因为是“意万重”,这家书怎么写呢?写了没有?作者没有明言,让读者去想象,这就叫做含蓄不尽,耐人寻味 。
三、四两句,撇开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剪取家书就要发出时的一个细节——“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诗人既因“意万重”而感到无从下笔,又因托“行人”之便捎信而无暇细加考虑,深厚丰富的情意和难以表达的矛盾,加以时间“匆匆”,竟使这封包含着千言万语的信近乎“书被催成墨未浓”(李商隐《无题四首》)了 。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 。“复恐”二字,刻画心理入微 。这“临发又开封”的行动,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 。(开封验看检查的结果也许证明这种担心纯属神经过敏 。)而这种毫无定准的“恐”,竟然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 。如果真以为诗人记起了什么,又补上了什么,倒把富于诗情和戏剧性的生动细节化为平淡无味的实录了 。这个细节之所以富于包孕和耐人咀嚼,正由于它是在“疑”而不是在“必”的心理基础上产生的 。并不是生活中所有“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现象都具有典型性,都值得写进诗里 。只有当它和特定的背景、特定的心理状态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方才显出它的典型意义 。因此,在“见秋风”、“意万重”,而又“复恐匆匆说不尽”的情况下来写“临发又开封”的细节,本身就包含着对生活素材的提炼和典型化,而不是对生活的简单模写 。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题张司业诗》),这是深得张籍优秀作品创作要旨和甘苦的评论 。这首极本色、极平淡,象生活本身一样自然的诗,似乎可以作为王安石精到评论的一个生动例证 。
全诗一气贯成,明白如话,朴素而又真实地表达游子的心态 。在消息传达不便的封建社会,长期客居异地的人常有类似的体验,一经诗人提炼,这件极平常的小事、极普通的题材就具有了代表性的意义 。后人每每读到,常有感同身受之叹,所谓人同此心,情同此理 。
赞美洛阳的诗歌诗词 赞美洛阳的诗词、

小学生朗诵,赞美洛阳的诗歌有哪些?洛阳城东西,长作经时别 。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 。
——南北朝·范云《别诗》
背山见楼影,应合与山齐 。座上日已出,城中未鸣鸡 。无限燕赵女,吹笙上金梯 。风起洛阳东,香过洛阳西 。公子长夜醉,不闻子规啼 。
——唐·曹邺《四望楼》(楼在洛阳东,今废 。秦时有贵公子贾虚每日宴其上 。)
洛阳吹别风,龙门起断烟 。冬树束生涩,晚紫凝华天 。单身野霜上,疲马飞蓬间 。凭轩一双泪,奉坠绿衣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