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理论 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包括哪些范畴?( 五 )


3、动物类:
猿猴、鸿鸽、鱼 。鹰、狗、乌鸦、寒蝉、瘦马等,在这些意象中我们最熟悉或许就是瘦马了吧,因为我们很早就学过马致远先生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8个字勾画出一幅羁旅荒郊图 。这支曲以断肠人触景生情组成,从标题上看出作者抒情的动机 。而在这些意象当中,寒蝉使我不得不多留点笔墨,写下我对于它的理解,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在旦夕 。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蝉要花很多年才能看到外面的世界,而努力后的寒蝉更是多了几分凄冷,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西陆:秋天〕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 。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 。”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寒蝉鸣我侧”(三国人曹植《赠白马王彪》)等诗句也表达这样的情思 。
以上三类意象只是我国古代诗词意象中的很小很小一部分,从这些意象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不同的意象在不同的诗歌里面,在不同的时间里,它或许有不同的意思,但也或许延续看了以前的意思,但却都很明确的表达出了诗人内心想要真切表达的想法,可见意象在诗词中的作用,是多么的必不可少,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这些东西都没有了意义,那么整个诗词也就失去了它的色彩 。
一、 课题提出的背景:
1、 高考诗歌鉴赏题的转变:
诗歌鉴赏,就是感受形象,品语言,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 。《考试说明》把诗歌鉴赏定位于初步鉴赏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上 。对学生而言,高考诗歌鉴赏题是他们“心口永远的痛” 。学生平时积累少,看诗歌鉴赏理论文章更少,面对这类题往往无从下手 。2002年高考诗歌鉴赏题采用主观题的形式,很多人认为,这种命题方式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诗歌鉴赏的难度 。恰恰相反,笔者认为,这是降低了难度,因为,表达技巧很具有争议性,特别是一些名词术语的判断和表述更没有唯一性 。中国古典诗歌有很多典型的意象,意象是客观物象与审美主体(诗人)的二合一,诗歌鉴赏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意象的理解,掌握意象就掌握诗人感情,就能破解思想内涵;而且,学生容易从生活现象联想到诗歌意象,有话可说 。只要有话可说,就不愁得不到分 。从某种程度上说,掌握了意象,高考诗歌鉴赏题就成功了一半 。
2、 高三时间的局限性:
高三时间紧迫,升学压力大,学生的课业负担繁重,对教师、学生而言,每节课都非常宝贵,很多老师对高三研究性学习投鼠忌器,学生也不敢放开手脚,研究性学习停滞不前或干脆取消 。诗歌意象大搜查基本上不用集中研究、外出调查和老师的指导,所需时间较少 。
3、 高三复习课的局限性:
一般情况,第8周高三就结束新课,进入全面复习 。诗歌复习的基本手段是“讲—练—评--测”,而且,训练周期短,学生对诗歌的基本知识点多是蜻蜓点水式,唯有通过大量的训练题加以强化 。学生被动接受的多,自动出击的少 。如此一来,即使不产生厌烦情绪,也只有被动接受 。诗歌意象大搜查还给学生自主性,在自由选题、自主研究中大展拳脚,发掘课堂上、练习中未能深化认识的知识,是有效的复习手段 。
4、 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优秀的组成部分——古典诗歌,对学生的吸引力是很大的 。笔者曾经在高二诗歌单元里组织过诗歌朗诵和摘抄活动,学生都兴趣盎然 。我想,学生对诗歌的兴趣不能让高三繁重的学习任务湮没 。
二、 课题的实施方式
1、独立选题或成立四人以下合作组;
2、从中国古典诗歌中自由选择任一意象,每一个意象至少要用5首诗歌进行阐述 。
3、 学生去查阅资料,设计方案,提出对策,形成课题,写成小论文 。小论文以原稿纸或word文档为载体 。
4、 课外完成,教师适时辅导 。
5、活动周期:上学期第18周至下学期第2周(跨寒假) 。
三、课题的结题形式和激励措施
别说高三学生麻木,眼睛只盯着高考,不在乎评比表扬 。其实,学生毕竟还是孩子,及时的表扬不仅必要,而且还要想尽办法去创造机会 。笔者用了以下方法: